xinde

马义谷和刘德斋


2008-10-29 15:13:54 作者:李超 来源:新民晚报

    一般而言,人们关注土山湾画馆的历史变迁,多注意范廷佐、马义谷时期(1852-1856)、陆伯都时期(1856-1880)和刘德斋时期(1880-1912),其历史跨度基本属于晚清的历史阶段。如果我们将马义谷和刘德斋,作为其绘画艺术前后发展的两个重点代表,并以此出发,对土山湾画馆将近半个世纪的绘画工作,进行一种认真的连贯和对比,那么我们会发现,其演变的重点,在于“耶稣事迹”和“花草人物”为典型的样式传承之中。
    土山湾画馆初建前后的样式,是具有纯粹西方色彩的圣像艺术。这在范廷佐和马义谷的工作室里,就能够发现这种“西方样式”。如果在早期的工作室里,范廷佐“绘画作品较雕塑要少”,那么马义谷则以擅长绘画而见长。“范廷佐在工作室主要教素描和圆雕,而油画则是由另一位意大利传教士负责教授。”这位意大利传教士即是马义谷。马义谷是意大利拿波里人,被认为“是油画在上海的最早传播者”。
    在马义谷“所教过的学生”中,中国画家刘德斋是一位重要人物。自1869年起,刘德斋成为土山湾画馆主任助理,开始主持绘画和雕塑工场的日常事务。19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是刘德斋绘画创作的一个重要时期。在刘氏25岁时,他曾经为佘山教堂绘制了一大幅油画。这时期,他还为董家渡教堂画了许多油画。这些作品多为“仿制品”,体现了“耶稣事迹”样式移植的一种传承关系,而这种传承关系是在西方模式中体现其价值所在的。这种价值,可以表现为西画传习的早期过程中应有的模仿起步。
    刘德斋的另一类“半创作性质”的油画作品,却给我们展示了“耶稣事迹”样式移植的另一种传承关系。而这种传承形式的与众不同之处,是在西方化的相关模式中注入了浓重的中国化色彩。刘德斋的《中华圣母子像》就是一幅“半创作性质”的代表性油画作品,这是一幅具有十分特殊意义的“圣母子”题材作品。在刘德斋的这幅作品中,“圣母端坐于中国式椅子上”、“画中两人都身着清人服装”等记录,都是“耶稣事迹”变体性传习的表现结果,其中创造了“中华圣母”新的样式价值,并且体现了样式移植的一种倾向。刘德斋《中华圣母子像》原作下落不明,目前我们只能在难得的印刷品中,依稀地发现刘德斋的油画艺术。该作品以色彩平涂造型手法为主,突出线的造型语言,整体画面呈现平面化的装饰倾向。所谓此画作为“中国中华圣母像”的代表作品,集中代表了样式移植的价值所在。
    同时,与刘氏的色彩平涂风格相应的是他的“线描”风格。《训道图》中的线描造型,显示出刘德斋的“全新的绘画经验”。这自然也离不开海派文化的历史情境。任伯年平日注重写生,细心观察生活,不论花鸟人物有时信笔写来也颇为熟练传神。当时任伯年与刘德斋交往密切。“刘的西洋画素描基础很厚,对任伯年的写生素养有一定的影响,任每当外出,必备一手折,见有可取之景物,即以铅笔勾录,这种铅笔速写的方法、习惯,与刘的交往不无关系。”在刘、任二氏往来的过程中,最值得关注的焦点,是他们彼此的相互影响:刘以素描影响任;而任则以白描影响刘。而刘德斋的这种白描风格,在土山湾出版的有关宗教书籍插图中得到反映。
    刘德斋所代表的这种圣像艺术中国化的样式和造型的改变,反映了土山湾画馆在19世纪末期的一种文化选择。我们可以从中发现清末民初西洋画“流入中土”的新迹象和新特征。

    下一篇请读:《徐宝庆与土山湾

 

本文标题:马义谷和刘德斋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