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土山湾工艺厂的教学与生产


2008-10-30 14:58:09 作者:张伟 来源:新民晚报

    1864年,驻扎徐家汇的耶稣会在土山湾遗址上创设孤儿院,专收6岁至10岁的教外孤儿,“衣之食之,教以工艺美术,其经费由中西教民捐助”。孤儿略大,能自食其力后,“或留堂工作,或出外谋生,悉听自便”(《徐汇纪略》)。由于“出外谋生”不易,孤儿们大都选择“留堂工作”。为容纳这些孤儿,传教士们在创办孤儿院的同时,还创办了土山湾工艺厂,下面先后设置有木工部、五金部、印刷所、照相馆、画馆、中西鞋作等,由中、外教士传授技艺,组织生产,产品对外销售,藉以自养。
    土山湾工艺厂遗留的文献不多,当年他们教学生产的详细过程今天已很难复原,但通过近年发掘的一些残存史料,我们还能从中略知一二。比如著名的土山湾画馆,主要培养具有美术才能的孤儿,以进馆时间为序,采用工徒制,分级分班教学。学制一般为4年,如加学油画,则延长一年。教授的科目有素描、写生、勾稿、放样、着色、书法等专业课,以及算学、历史、宗教等基础知识,还要练习体操和唱歌。一年考试两次,前三名有奖赏鼓励,颁奖时各位神父、修士均会到场,十分隆重。学徒期间有少许津贴可拿,满师后则可按件享受薪酬。画馆对外承接定单,山水、花草、人物及宗教故事画等均可受理,按画件的尺寸大小和难易程度定价,其中尤以各类油画最受欢迎,常常供不应求,因油画复杂难学,又耗画工,而当时画馆只有王安德、徐咏青等7位师生能够承接油画定单。画馆的首任教师是意大利传教士马义谷,后有人据此认为画馆教师主要由外籍人士担任,此实不确。在画馆任教的大部分为中国人,我们现已确知的就有:教授油画的王安德、教授素描的李德和、教授勾稿放样的温桂生、教授书法的姚子珊等。擅长素描,精于水彩的刘必振则长期担任画馆主任,统率全局。当年出版的《道原精萃》(1886年)、《五彩古史像解》(1892年)等书中上百幅精美插图,都是由刘必振率领画馆师生“博采名家,描写成幅”(方殿华《<道原精萃>像记》),刻版工匠也是由工艺厂自己培养的技师所担纲。
    土山湾工艺厂其他部门的教学生产情况大致类似,既培养出了徐咏青、张充仁、徐宝庆等大师级的优秀人才,也推出了大量具有广泛影响的生产工艺及其产品。它们生产的彩绘玻璃在市场上广受欢迎,当时的高档建筑以及宗教场所均以用此为荣,被誉为是中国彩绘玻璃的“第一出品处”(丁悚《上海早期的西洋画艺术教育》);工艺厂的印刷所是中国最早引进西方工艺,使用石印和珂罗版技术的工场,规模相当可观。据统计,从清末到民初,该所发行的各类出版物竟“多达五十三万种(册)”(德礼贤《中国天主教传教史》),其中不乏各类学术著作;木工部的产品最多,尤以各种雕刻作品驰誉中外,它出品的人物雕刻和宝塔造像,曾在罗马、巴黎、旧金山等世界博览会上荣获多次褒奖,巴黎基梅博物馆等还曾向其订购产品。当时,土山湾的圣母院也出产各种工艺品,如壁挂、窗帘、丝绸画屏等,据1933年出版的《徐汇纪略》记载:“其出品刺绣、花边等,为各界欢迎,近年销出外洋甚巨。”对清末民初的这种“工艺品外销”现象,以往的美术史往往忽略,以致成为一个空白,可供查考的史料和原作也散失严重,这应该引起大家重视。

 

本文标题:土山湾工艺厂的教学与生产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