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土山湾的拉丁语教学与震旦学院


2008-10-30 15:00:15 作者:邹振环 来源:新民晚报

    土山湾是上海近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也是中欧语言文化最早接触的区域之一。1902年在土山湾地区曾掀起过学习拉丁语小小的高潮。其时蔡元培、梁启超、张元济、汪康年等拜马相伯为师,学习拉丁语。马相伯回忆道:“当时蔡孑民先生在南洋公学任教职,要跟我学拉丁文,我告诉他:拉丁文在西洋已成为骨董,大学而外,各学校都不太注重,中国学者更没有学习的必要。无奈孑民先生执意要学,说拉丁文欧洲各国语文之根本,各国语言多源于拉丁,西洋一切古代文化,若果不通拉丁语文,那就无从了解。”
    蔡元培每天天不亮就从南洋公学步行四、五里路来到马相伯土山湾的居处,早晨五点钟就来敲房门,马相伯称自己经常是在睡梦中被蔡元培唤醒的:“孑民已在外边低声喊叫‘相伯!相伯!’吾很希奇……就开窗下望,原来就是蔡孑民,吾急忙摇着手,对他说:‘太早了,太早了,八九点钟再来吧!’”有感于其学习热情,马相伯提议在南洋公学中物色一些比较优秀的青年学生一起来学,于是蔡元培带来了胡敦复、贝寿同等24名学生。马相伯选择一些拉丁文文学名著,如西塞罗的演说等做教材。四个月后,经过考试,虽然发音还不准,但他们居然已经能写能说了。由于马相伯教授24个学生稍有成绩的风声不胫而走,于是各省有志学习之士,远在云南、四川、陕西、山西等地的都不远千里赶来求学,其中竟然还有八个年轻的翰林。


震旦大学

    青年人对拉丁文的求学热情,促发了马相伯创办一所学院的计划。他商请天主教耶稣会同意,在土山湾天文台的旧址成立了震旦学院。取名“震旦”,附会《周易》,谓东方属震,属日出之方,故曰“震旦”;或为梵文“中国”之称谓,含“东方日出,前途无量”之意。马相伯担任总教习,主持校务,其理念是想把震旦学院办成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研究学问之学者自由问学的社团,类似古代柏拉图式的“学园”(Academy),不希望震旦成为当时租界里西方传教士设立的英美式学院(College)。这种学园式的理念来自中国传统书院的启示,他希望震旦学院的教学,注重指导门径;学习力求启发学生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提出办学信条是崇尚科学,注重文艺。学院功课第一条就是拉丁文:“拉丁为读任何国文(指英、法、德、意)之阶梯,议定急就办法,限二年毕业,首年读拉丁文,次年读何国文,以能译拉丁及任一国之种种文学书为度。”


震旦大学全貌

    震旦分为文学和质学(即科学)两大类,文学的正课为古文、今文和哲学三部分,古文(Dead language)则以拉丁文为正课。1903年在震旦就读的张君劢称自己读的全是拉丁语。马相伯的课也教得非常快,一星期就讲完了一厚册。接着由其他老师讲西洋哲学和罗马将军泰西多斯的《法国战记》等书。梁启超在《祝震旦学院之前途》一文中对震旦学院重视拉丁语教学极为推崇:“士生今日,不通欧洲任一国语言文字者,几不可以人类齿。而欧洲各国语学,皆导源拉丁。虽已通其一,固亦不可不补习拉丁,而先习拉丁然后及其他,则事半功倍,而学益有根底焉。”

    下一篇请读:《张充仁与土山湾

 

本文标题:土山湾的拉丁语教学与震旦学院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