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圣召建设浅谈


2004-05-09 09:01:43 来源:信德报(第212期)

    近年来,教会邀请教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会的福传工作,在教会的鼓励下,教友的福传意识已逐渐觉醒,这是一个很令人鼓舞的现象。不过在圣召建设方面,许多地区还跟不上福传需求的步伐。因此,教会非常关注修道人在质与量方面的全面提高。假如一个教区没有神父、修女,教区就无法正常运作,教友缺乏了牧人的带领,信友生活就不能得到满足,圣经、教理和灵修的知识也无人培育,福传就难以正常地开展。所以,圣召工作自古以来一直是教会的头等大事,它关系着教会明天的命运。要做好这一工作,需要全民动员,积极参与。不但需要教区、修院的严格管理,积极配合,还需要全体教友、修生家属的全力支持、合作和有志青年的热烈回应。教会固然不会强人所难,勉强人走自己不愿意走的路。只要天主愿意,无论结婚还是修道,都是一条十分圣善的道路。不过,教会想要提醒人们的是,应当小心地辨别天主的召唤,不要使天主的计划在我们的身上落空。教会召请所有青年朋友,愿意真诚地向他们披露修道人应有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为使他们以更自由的心作出明智的选择。
    在圣召培育方面,修院和教区有责任重视修生、修女的神修问题。这在圣召培育方面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灵修是修道人之所以修道的基础,也是教会牧灵的导向,更是圣召稳定与发展的根本。作为一个基督徒———尤其身为修道人,就必须重视灵修,没有灵修就不能修道。所谓的灵修实际上就是要我们亲近天主,修德成圣。修道人放弃了家庭和婚姻,度独身的生活,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与天主交往,因爱天主的缘故而服务于人群。天主是修道人生活的中心与独身喜乐的根源,假如身为修道人,对天主一点也不感到兴趣,那他怎能坚持终身为天主献身服务呢?如果说他们连自己都不知道往天主那里去的路,怎么能带领羊群归向天主呢?
    为使圣召青年能有更多的机会了解修道的意义、将要献身服务的教区的实际情况,和修道人将要担负的使命,培养和提高青年人对教会的感情,积极提倡有志青年多参与堂区的福传工作,与神父、修女经常保持来往,是有其一定意义的。因为,这样能使他们在神父、修女们的帮助带领下,逐渐加深灵修的精神,提升福传的热诚,增强为主献身的意识,为今后的修道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在身体、人格、灵修、学识等方面,接受教友们的监督和教区审核。在圣召的分辨上,应让青年们保持一颗平常的心,防止为自己的终身抉择预设答案,应该让天主在他们的心中作主,要求他们向天主和辅导者完全开放自己的心灵,在天主的注视之下,细心地分辨他的旨意。
    教会是修道人的家,具体来说,这个教会就是我们所属的教区,教区的整体气氛,对修道人的圣召稳定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每个人都需要有个温暖的家,修道人也不例外。教区的主教、神长们,不但是教会团体的首领,也是属下人的父亲,要努力营造这教会之家爱的气氛,使在这教会中生活的人们,都能感受到这家的温暖。这不但是在行政,更是在灵修、日常生活中的关怀、接纳,工作上支持、协调、爱德督促、谦卑的交往等方面表达出来。使人们能真正体会到爱的温暖,对教会产生信任和感情,觉得在这样的家中生活真是人生的大幸,是值得留恋和奋斗的。只有在爱的温暖气氛中成长的人,才会产生团体真正的共融,也只有爱,才能使人团结起来,步调一致地共同努力建设同一的教会。
    在我们的圣召反省和具体的牧灵经验中,使我们感受到家属对于圣召的稳定和发展有很重大的影响,这在圣奥斯定、圣方济·亚西西、圣鲍思高、圣女德肋撒等诸圣的身上,可以得到印证。教区的神长、教友应常对修道者的家属表示出重视和关爱。教区可以也应该以人性能接纳的方式鼓励他们的家属们,能真诚、自由、没有后顾之忧地勉励子女去实现他们自己的志愿。经常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聚会,往访他们的家属,对他们子女的修道生活,表示出相当的感恩,并经常与他们保持必要的联系。对个别的有特殊困难的修道者家庭,教区可以也应该在精神和物质上表达出足够的关怀。这样,使那些修道者能愉快地善度他们的奉献生活,同时,对那些还未修道的有志青年和他们的父母无疑也是一项无声的承诺。
    虽然如此,若没有圣召的青年,再好的理论也只是一句空话。为此,圣召的资源是教区建设中的一件大事。若没有神父,教区就会成为真空,因为主教、神父是教会团体的标记和共融的象征。因此,教区要在人力和财力上花大成本,发掘一切可以发掘的力量,推动圣召在质与量上的全面提高。各堂区、祈祷所要多宣传、关心圣召,寻找适合修道的有志青年,鼓励他们多参与堂口的福传事务,关心他们的灵修生活。教区的神父、修女、修生也要经常与他们取得必要的联络,鼓励他们参与教区组织的多种形式的聚会,使他们了解圣召的意义和修道者的生活,加深他们对教会的感情,以唤醒他们为主献身服务的意识。
          文/方维平神父

本文标题:圣召建设浅谈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