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面对现实,增强互信,合作发展

—— ——当代世界秩序与宗教关系”研讨会上的致辞

2017-01-23 13:29:51 作者:张士江 来源:《信德报》2016年12月22日,46期(总第704期)

    “基督教在当代中国的社会作用及其影响”研讨会的前五届,曾分别在北京、香港(2次)、澳门和石家庄举办。从2014年开始,信德同仁有幸应邀参与了第四、五、六届,研讨会旨在 这个研讨会旨在为政界和学界及教界就教会与当代社会的关系提供一个研讨、交流平台,尝试回应当代社会和教会面对的现实及新问题。
    下面结合本届研讨会的主题“当代世界秩序与宗教关系”,我谈几点:

1. 在当代世界秩序和新地缘政治危机中看宗教关系
    我们开始曾考虑过“当代国际关系和宗教关系及其重构”的主题,同时也注意到北京和罗马之间正在发生的一些微妙变化——双方不断对外释放出友好信息。
    处身全球化的时代,面对急剧变化的新地缘政治形势,伴随着网络信息化和日新月异的新社交媒体时代的迅速到来,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大国和包括罗马大公教会在内的全球性宗教团体而言,同样都面临了严峻挑战、考验。当然为双方也是发展机遇。
    当前国际关系变幻莫测,地缘政治大变动带来危机,错综复杂。前两年中韩关系处于蜜月,今年因朝鲜导弹危机,南韩引进萨德反导系统,导致中韩关系出现紧张、降温。与此同时,在太平洋两岸,数年冰冷的中菲关系和美菲蜜月关系因为菲律宾总统的换届交接而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如今中菲关系热起来了,美菲关系降温了。在西方,公投后的英国正在办理脱欧的“离婚”手续。在拉丁美洲,对峙了半个世纪的古美领导人因为教宗方济各的热心撮合而握手言和…… 世界形势总是风云变幻,跌宕起伏,令人目不暇接。
    为我国来说,地缘政治环境一直非常复杂,周边邻居多,既有友邻,也有大国和小国的挑战。……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快速发展和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果,尤其面对中国的崛起,“中国威胁论”在国际上一直甚嚣尘上。
    就在这样的国际秩序环境和新地缘政治危机格局下,唯有教宗方济各不顾误解,不怕攻击,力排众议,勇敢地向世界大声疾呼:不要害怕中国的崛起!(参考“教宗方济各敦促世界不要害怕中国的崛起”。采访发生在2016年1月28日。非常遗憾的是境内外教会媒体一直没有中译全文。这就意味着中文读者无法全面了解和欣赏教宗方济各传递给中国的信息,无法理解其信息的精神。虽然采访已经过去了半年多,今年夏天“信德”还是下决心协调将访谈全文翻译成中文在信德网发表了,见4版。)
    通读全文,我们不难发现这位普世教会最高牧人对中国人民发自内心的那份真诚的爱、尊重和理解。教宗方济各始终对中国友好、信任、公正,他给予中国人民的只有鼓励、包容和祝福。他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实在弥足珍贵。
    因此,这次研讨会我们将“宗教对话”、“新地缘政治与宗教关系”,“新地缘政治背景下的普世教会关系”等作为主要话题来讨论。


会议现场

2.热爱中国的教宗方济各和拥有伟大治国才干的习近平主席
    过去几年来,这位东西方杰出的政治领袖和爱心无限的宗教精神领袖在国际和国内、在教内与教外的巨大影响力有目共睹。
    教宗方济各胸怀宽广,对东正教、基督新教各个派别、对穆斯林,对佛教,对印度教等都非常友好,主动慰问致意,甚至毫无芥蒂、非常大方地到瑞典参加了新教与公教“分家”——“纪念宗教改革开启500周年”的活动。一位新教朋友为此感慨到:这位教宗不只是你们(公教会)的教宗,也是我们所有基督徒的楷模。我们同样喜欢他啊!
    他理解中国、尊重中国人民的感受及民族感情,不怕误解和来自教内外的质疑及批评,一直避免与达赖喇嘛会面……
    过去近十年在中国南方发生冰灾,甘肃发生泥石流,四川汶川、雅安、青海玉树、云南鲁甸发生地震等自然灾难时,现任教宗方济各及其前任荣休教宗本笃十六不但自己,而且还呼吁普世教会为中国灾区祈祷,与中国人民同行。同时两位教宗每次均以个人名义捐助中国灾区,总计捐献了26.5万美金。进德公益曾协助两位教宗,并通过各地有关部门及地方教会合作参与赈灾。
    教宗方济各上任后一直扮演了和平使者的角色。比如,古巴和美国在对峙了半个多世纪之后,在教宗方济各的调停下,去年两国元首握手言和,美古外交关系得以改善和恢复。上个月底,委内瑞拉政府与反对派代表在教宗方济各的斡旋下也开始了首轮对话、谈判。在该国的和平谈判中,教宗方济各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协调作用,扮演了和平使者的角色。
    在今天和未来海峡两岸的和平对话,国家统一,遏制境内外的分裂势力,改善港台与祖国的关系,加强中国与西方欧美及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如何发挥包括教宗在内的宗教界和平使者的作用,有待重视。
    不可否认,教宗方济各像利玛窦那样,热爱中国及中国文化,向往中国,与中国有缘。他又超越利玛窦,处处设身处地地为中国人民着想,始终欣赏和尊重中国人民。就像他在世界各地对包括男人女人,老人孩子、穷人富人、贫民贵族、难民犯人在内的所有人、所有民族、所有宗教、所有国家,所说和所做的那样,他真诚希望带给中国人民的只有福音、大爱、希望、信心,还有慈悲、鼓励和美好的祝福。他真诚地为中华民族复兴、世界和平繁荣、人类文明昌盛祈福。
    作为“最杰出的中国领导人之一”,自习近平出任党和国家领导人以来,首先“开创反腐倡廉的新常态,深化改革,绘制了改革发展的新蓝图”。他对内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建设生态文明”、兼顾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他对外提出了“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走和平发展道路”。同时更具习式特色的是他于2012年11月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013年9月和10月在访问中亚和印尼时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2015年2月,进一步提出的“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自2012年11月推出中国梦后,全国上下相继推出了行业梦与各地的地方梦,比如:强国梦、强军梦、体育强国梦、中国航天梦、中国航母梦以及众多的地方梦,唯独宗教梦缺席,这不正常。其实,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宗教同样重要,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中国社会因信仰缺失而造成的巨大损失应促使我们觉醒。更为重要的是国家的核心价值观需要动力啊!所以习近平主席又及时英明地提出了“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当然,无论习主席所提的信仰是人文信仰,还是宗教信仰,都为今日快速发展的中国非常需要。宗教在安抚人心,缓解民间和政府之间的张力,化解地方矛盾冲突方面都可以发挥作用,扮演和平使者的角色,起到一定的缓冲、安抚作用。
  在落实“一带一路”的行动中,宗教能扮演什么角色?宗教能发挥什么作用?因此,本届研讨会特别就“一带一路”安排了两场从宗教视野的关注讨论。
昔日传教士们到底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今天,在没有“极左”路线和冷战思维的双重干扰情况下,中国社会该用平静的心态,客观、公正的态度来研究来华传教士这个群体了。为配合“一带一路”战略并协助国家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是否也需要尽快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宗教界人才,派出国门?值得重视。其实外派只是时间问题了。
    从古至今,无论在古丝绸之路上,还是在近现代包括东西方和中亚在内的中外文明交流史上,都有宗教界人士的身影及踪迹。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宗教曾经扮演了重要的桥梁角色,并做出过杰出的贡献。在今日“一带一路”战略中,宗教依然可以扮演重要角色。希望在“一带一路”的海陆空派出去或请进来的人士中,早有宗教界人士的身影,并发挥积极作用。
    昔日利玛窦等耶稣会士曾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过重要贡献,那么,今日耶稣会出身的教宗方济各早已成为了“一带一路”上链接中西方的现代利玛窦。教宗方济各每次经过中国领空及每年农历新春公开给予中国和中国人民的祝福更有国际影响意义。

3. 展望新型政教关系
    从当前的国际秩序及地缘政治变化来看,在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中,为中国最重要的外交关系当属中美关系。从硬实力上,中美关系的确是中国国际关系中的最重要的双边关系。那么,从软实力上,中国与大公教会的关系是否是双方国际关系中相当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呢?要知道双方外交关系的重要性和贡献并不在于政治、军事、经济、体育、科技力量的硬实力方面,而在于其在软实力的贡献,如在伦理道德、传统文化、外交、共同的价值观,人心归向,国内和国际声誉及影响力等方面。
    中国与大公教会之间即使今昔一直存在某些差异,但双方受过的冲突考验远远小于一些国家之间的历史伤害。若昔日战场上的敌人,如中美和中日之间都可以冰释前嫌,成为朋友。
    那么,中国与大公教会之间也就没有跨不过去的坎,没有不能协商解决的问题。
    在外交关系上,若双方都能换位思考,淡化差异,强调共同之处,如环保、扶贫、照顾弱势群体、推动和平等,那么问题就容易获得共识及解决。同样,在强调“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之时,可以多从福音、神学、教会、礼仪的本地化(本位化或本色化)来强调和诠释,寻找共同点,求同存异,殊途同归。
    面对现实的问题挑战,双方千万不要悲观地让各种暂时的难题而遮住前进的方向。双方首先要管控冲突分歧,更要相互对话、相互聆听,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认识,相互包容、相互接纳、相互尊重,增强互信,合作发展。
    相信,在不触碰政治底线,也不损伤教会信仰原则的前提下,政教双方一定能以大智慧面对并找到妥善解决之道。
    最后预祝本届研讨会圆满成功,祈福各位身心康泰!

本文标题:面对现实,增强互信,合作发展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