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丁松筠神父的台湾传奇

—— 大家心中的杰瑞叔叔

2017-07-13 15:13:57 作者:木一整理 来源:《信德报》2017年6月25日,23期(总第727期)

    丁松筠神父10岁时父亲因癌症过世,在他生病期间,当时,妈妈肚子里正怀着三弟。他们没有恨或怪天主,反而是向他祈祷,得到安慰和力量。天主也帮助他们度过人生艰难的时期,母亲独立抚养家中三兄弟成人,自小兄弟们也在课余时打工分担家业,3人相依为命。他的弟弟丁松青神父回忆他们的孩提时代:“我们很穷,我记得有一次我们赢得了一次去迪斯尼乐园的旅程,一整天,包括在餐厅吃午饭,在这个美味的自助餐前,很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我们吃到撑得难以行走,消化不良!”
    丁松筠神父后来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事实上,我觉得天主并没有常常答应我的要求,相反的,他给的结果往往多是不如我意的。其实,我一开始也不想当神父,总觉得作神父是件很单调的事,好像要牺牲很多东西,可是天主的意思往往不与我的意念相同,虽然他不会强迫我去做什么,仍会尊重我的自由意志,但是等我愿意委身后才发觉,原来他让我受的恩惠是那样的多。”
    长大后,丁松筠神父和大弟丁松青决定就读神学院,成为天主教神父后被耶稣会派到台湾服务。丁松筠神父1967年到台湾后,在新竹地区学习华语,从此与台湾结下不解之缘。丁松青神父,也落脚新竹五峰清泉部落为原住民服务,兄弟俩被昵称为“大丁”、“小丁”,是台湾最出名的神父兄弟档。
    从踏上台湾开始,丁神父就已深深爱上这块土地,这里成为了他的家。他总说自己是“美国制造、台湾加工”。
    初至台湾,丁神父在辅仁大学教授哲学课程,爱热闹爱创新的他,总用一把吉他一首歌开始一堂课,让歌曲、故事和哲学课程结合起来,学生们爱极了这样的课堂。他和弟弟巴里和两位台湾朋友组建了一个乐队:两兄弟分别担任吉他和歌手。“他们通常在圣家教堂附近的十字路口的酒吧演奏,真的很成功!丁神父说:我不能只是留在教堂里讲道理,我必须去人们住的地方。”
    丁神父重视儿童及青少年教育,2001年他以“杰瑞叔叔”之名主持的英语教学节目《杰瑞实用美语》,在凤凰卫视播出后,使儿童说美语蔚为风尚,节目主要收视地区为中国大陆,收视观众高达4500万个家庭。对许多人来说,看杰瑞叔叔说美语或许是小时候印象非常深刻的记忆。杰瑞的名声势不可挡。丁神父打破了传统思维上神父角色的界线,在荧幕上成为开朗的杰瑞叔叔,用各种有趣新鲜好玩的故事带孩子们亲近美语;节目内容、教学方向、表现方式……一点一滴地累积,都不只在教美语而已,每一次的节目,丁神父都在传递一种价值观,让每个人可以有思考、有获得。
    多年后的某一天,丁神父在中国上海遇到一位妇女,她先是在一旁看了神父许久,才鼓起勇气跟神父交谈。她告诉神父,除了从神父的电视节目学会了英文,更喜欢他在每一集节目尾声所说的小故事,这些励志温馨的小故事影响她对人生的态度与想法。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神父去大连、西安的时候。可见神父主持的英文教学节目,深深影响了许多人。
    多才多艺的大丁神父从辅仁大学教人生哲学开始,随后演戏、主持、拍纪录片,他说自己是“不像神父的神父”。
    他以各种方式实践“爱人如己”的诫命,生活中的他,总在楼下帮着拣废品的阿婆一起推推车,和坐着轮椅在街头卖口香糖的身心障碍人士们像朋友一般唠嗑;曾经在便利店遇到有人跟他说“因为听了你的节目,我放弃了自杀的念头……”;也曾经在健身中心的桑拿室听人的告解,时间长到几乎晕倒。在任何时刻、任何地方,他都散播着光和热,温暖身旁的人;也透过传播,让小小的理念,不断发扬……
    这位耶稣会神父,在这块土地上家喻户晓,有人说他是台湾人最熟悉的外国人,更多人则认为丁神父比台湾人还要像台湾人。在台湾,他做的点点滴滴,都以服务人群为依归,希望能透过媒体,传达对弱势族群的关怀,传达真善美圣的价值。丁神父经常在台湾包括大陆巡回演讲,多半为关怀青少年及弱势团体而讲,也一同分享生活经验的甘与苦。平日他也时常参与公益活动及座谈会,例如:“心灵环保”“国际家庭年-爱家亲子活动”“关心艾滋病患人权”等。
    丁松筠神父在光启社服务后,培养了无数传播人才,他制作节目与关怀对象包括原住民、新住民、外籍移工、身心障碍人士、边缘者、受灾者……,数十年来不断将富有社会教育意义和正面性的讯息传播到台湾每个角落,为传播界培植了无数优秀的节目制作人才,包括制作人、摄影师、记者、编剧、导演,甚至至今仍家喻户晓的演员。丁神父在文教传播领域的贡献,早已深深镂刻在每个台湾人的记忆与感情中。
    对于一个非营利的媒体机构来说,生存下去有时就是一个大挑战。为了做好节目,为了添购摄影器材、为了制作理想的纪录片,丁神父得飞往世界各地募款,永远抱着往前走的精神,用双脚行走欧美……敲开每一扇可能的门,告知自身的传播理念……失败当然也不计其数,换作他人,或许早就放弃,但丁神父身上永远有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不论事前被别人评估为多么不可能或笑他过于乐观,他仍然去做。很神奇的,就这么完成了许多任务——摄影器材的更新、摄影棚的兴建完成、还有许多我们理想中的节目等,就如他说的:“一件事情如果自己觉得值得去做,即便认为不可能成功,都该去做;就算无法完成,这当中,激发了人的潜能,也有了其他不同的价值与收获。”
    他摄制的有关泰北难民报导的《杀戮战场的边缘》,荣获1986年金马奖最佳记录片及1987年亚太影展“最佳短片”奖(片长58分钟)。介绍中国大陆教会概况之记录片《劲草》,获得1990年金带奖。1993年摄制的《越界重逢》,报道亚洲三个先知性的团体突破传统和现实的重重困境在不同宗教之间迈开了交谈的脚步。耗时三年心血,自编自导自演,足迹遍布欧、亚,所摄制的纪录片“追忆沙勿略”,借由朝圣青年的体验,追忆一位16世纪传教士的故事,于1996年荣获国际多媒体协会第18届AMI大展铜牌奖。
    自2005年以来,光启社、中央电视台、江苏电视台共同制作了三部关于耶稣会历史的史诗纪录片《徐光启》、《汤若望》、《郎世宁》,在全世界热播,包括在教宗方济各宗座前,以及在中央电视台。可以说,这样的作品是建立对话桥梁的果实。
    丁松筠神父正在河北阳原县泥河湾拍摄一部关于耶稣会德日进神父的纪录片,不料5月31日,刚返回台湾,就因心脏病离开了人世。去世前,丁松筠神父还在亲力亲为筹备《利玛窦》纪录片的摄制。虽然他来不及看到成果,但我们相信光启社的同仁会替丁神父完成这个心愿。
    亚洲新闻的一篇文章称丁松筠神父是世界上第二大著名的耶稣会士(首位在梵蒂冈),并说:“这得益于他在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和邻近地区的制片人和电视演员的工作。”

本文标题:丁松筠神父的台湾传奇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