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再访回归后的澳门教会(一)


2007-05-18 13:41:03 作者:张光来 来源:信德报(第302期)

    按:澳门回归前夕,1999年3月笔者曾经专门到澳门采访过林家骏主教,并通过本报向内地广大读者朋友介绍了迎接回归中的澳门教区(详见1999年5月1日“信德”)。澳门回归8年后,澳门教区发生了什么样的发展变化?中央政府在澳门实施的“一国两制”政策如何影响了今天的澳门教会?
    带着这些问题,2007年2月新春前夕,笔者再次来到了澳门,看望旧友,并采访一些神长教友。这次笔者借住在澳门主教府三天,虽然时间不长,但我有多次机会在饭前饭后和不同场合接触黎鸿升主教、教区总务长刘哲明神父和教区副主教锺志坚神父等,并就澳门与教会的政教关系、教区福传、教区经济、司铎生活和堂区划分等情况采访并互相探讨。
    相信一些读者对澳门教会回归后的今天一定感兴趣。其实,虽然特区与内地制度不同,但澳门教会的一些宝贵经验对内地教会也会带来不少启发。8年后的5月,本报再次特别推出“再访回归后的澳门教会”的专题报道,以飨广大读者朋友。


黎鸿升主教从澳门行政长官何厚铧先生手中接受“仁爱功绩勋章”后亲切握手

    2006年2月2日下午,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2006年度勋章、奖章、奖状颁奖仪式假澳门文化中心隆重举行。在庄严的国歌声后,澳门教区黎鸿升主教等三人从澳门行政长官何厚铧先生手中接受了“仁爱功绩勋章”。这是特区政府对黎主教及其领导的澳门神长教友,多年来与澳门社会同行、服务澳门社会、参与澳门公益事业、热心精神文明建设的感激与表扬。


 

“仁爱功绩勋章”

2006年12-21何厚华颁发仁爱功绩勋章



    颁奖后,黎主教强调这份荣誉归功于澳门教会全体神长教友。黎主教自2001年晋牧和2003年接掌澳门教区以来,先是积极配合前任林家骏主教,默默耕耘,任劳任怨,协助林主教发展教区。待接任澳门牧人之后,黎主教不遗余力地带领澳门神长教友全力发展教区、热心福传,培养人才、积极参与澳门的社会公益事业及澳门社会事务,为回归后的澳门社会稳定做出了卓越贡献,为澳门教区以及教会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新机会,赢得了包括澳门神长教友、澳门社会各界和澳门特区政府以及中央政府的欣赏与肯定。


澳门教区为黎鸿升助理主教举行晋牧就职典礼

回应主召,划向深处

    2001年3月20日,先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任命黎鸿升神父为澳门教区助理主教。同年6月2日下午5时,澳门主教座堂座无虚席,澳门教区在这里举行了黎鸿升助理主教的晋牧就职典礼。来自澳门、香港、台湾和葡萄牙的六位主教以及70多位神父参加共祭祝圣弥撒。同时,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先生、特区行政法务司司长陈丽敏和葡萄牙驻澳门总领事方达舟伉俪等拨冗莅临,分别出席了“澳门教区助理主教”就职仪式和祝圣典礼。


    2003年6月30日先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接受了林家骏主教的退休申请,林主教卸任澳门教区正权主教职位。与此同时,黎鸿升主教按圣教法典规定,与同一时间自动成为澳门教区自1576年成立以来的第23任正权主教。黎鸿升主教也是继林家骏主教之后,400年来澳门教区史的第二位澳门国籍主教。
    在澳门短暂的几天接触和访谈中,我就黎主教的牧徽座右铭、回应主的召叫、教区问题、教区与特区之间的政教关系、中梵关系等问题访问了主教。我们在主教的办公室、书房、餐厅、更衣所、车上、主教山、修院、老人院、教区避静院、大山深处的昔日麻风病院、海边等地方一起多次交谈,黎主教敞开胸怀进行了分享。


黎鸿升主教的牧徽

    “划向深处”是天主教澳门教区黎鸿升主教接受主召晋牧时选的牧徽座右铭。这句话取自路加福音第5章4节。
    黎主教回忆说,他首次蒙召是在35年前的1972年10月28日被祝圣为司铎。晋牧是耶稣再次召叫他,邀请他领受最高的司祭职。当他开始接到教宗的任命消息时,当时感到自己能力有限,很害怕担当如此大任,但在祈祷中主又使他充满了信心和勇气。在路加福音第五章,耶稣对西满说:“划向深处去,撒你们的网捕鱼吧!”西满回答说:“老师,我们已整夜劳苦,毫无所获,但我要遵照你的话撒网。”他们照样办了,网了许多鱼,网险些破裂了。从主与宗徒们相遇的灵修经验,黎主教最后勇敢地接受了耶稣的邀请,承担责任,愿照主的话带领澳门教区、偕同全区神长教友一起“划向深处”。

加强澳门教区基本组织建设

    目前,澳门教区设有主教公署(公署办事处、教务行政处和教区事务统筹秘书处)、澳门教区司铎议会、澳门教区参议会和红衣会。
    其中,澳门教区司铎谘议会是黎鸿升主教根据法典495-502条于2004年恢复,分别由副主教锺志坚、秘书长罗玉成、主教代表李顺宗(当然成员)、刘炎新、符泉、邓思恩(从堂区和准堂区选出)、罗启瑞(红衣会代表)、吕硕基、麦待礼(修会代表)、何庆凌、陈宝存(委任成员)11位神父组成,任期五年。其作用是代表司铎团根据法典规定协助主教治理教区,推动教区的发展,保证全区神长教友的牧灵利益。
    澳门教区参议会由罗启瑞、高天予、罗玉成、李顺宗和刘炎新五位神父组成。
    澳门教区红衣会(全称为“主教座堂咏祷司铎团”)历史由来已久。早在1698年嘉主教任期内成立。目前,在远东只有澳门和马尼拉两个教区有这样的组织。其目的是在主教座堂内推行较隆重礼仪,并在主教同意下,接受教区的委托,担任教区参议会的职务。黎主教上任后继续了澳门教区红衣会的古老传统。
    目前,在黎鸿升主教的要求下,澳门教区正按教会法典筹备成立“教区牧民议会(法典511)”。新议会将是一个由教友、修女和神父参加的组织,不同身份的人士都将有机会为教区的全面发展提供建议。
    据锺志坚神父介绍,无论多么忙,黎主教每周都会召集教区副主教、总务长和秘书长一起至少开一次会议,研讨教区事务,落实和制订工作计划。

司铎老龄化严重地挑战着澳门教区

    1999年我访澳时,当时林主教告诉我,澳门教区神父有26位,修会神父30位。这次访问澳门,黎主教告诉我,8年后的今天澳门教区司铎有16位,修会司铎60多位,修会修女100多位。
    虽然整体上澳门神父们的数量增加了,但这些来来往往神父们,未必都能长期服务澳门教会,每个修会团体及其事业都需要人才。当然,澳门如同一个中转站,长期以来传教士和外国商人都视澳门为进入中国内地的通道,澳门神职人员的流动量极大。这样看来,澳门教区的圣召缺乏现象依然严重。
    与此同时,澳门教会司铎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目前,澳门最年轻司铎为42岁,年长的已经80多岁了。鉴于澳门神父们老龄化日趋严重的形势,黎鸿升主教已在2005年9月为澳门教区老年司铎们开办一个安老院。不过,据说神父们不一定愿意在安老院养老。澳门的一些外籍老神父们退休后,陆续回到了欧洲。包括荣休高秉常主教也已回葡萄牙安享晚年了。
    面对澳门教区圣召严重缺乏现象,黎主教一方面加强培育、宣传、寻找圣召种子,另一方面,很多堂区举行多种活动,明供圣体,为圣召祈祷。同时,教区也重视成年圣召培育,并邀请海外年轻传教士前来服务。


国家宗教局叶小文局长(左三)接见澳门教区黎鸿升主教(右三)一行

    2006年7月,黎主教借到韩国参加亚洲主教会议的机会,分别访问韩国原洲教区和春川教区以及韩国致命圣人传教修会,与当地的主教和修会会长讨论支援澳门神父事宜。2006年11月,原洲教区李镇熙神父(Lee jinhi)、春川教区金根五神父(Kim Keun Oh)和韩国致命圣人传教修会孔圣植神父(Kong Sung Sik)陆续抵达澳门,准备服务澳门教会。目前,三位年轻的韩国神父正在学习中文及粤语,通过语言关后,即可服务澳门教区。

加强与内地教会的交流合作

    2006年12月15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刘延东与澳门宗教界人士举行座谈,天主教澳门教区黎鸿升主教率领教区锺志坚、罗玉成、李顺宗、刘炎新、吕硕基和孔智刚6位神父以及胡意清和苏映璇两位修女参加了当天的座谈会。座谈会后的次日下午,刘部长又专门莅临澳门教区,参观主教座堂,会晤黎鸿升主教和澳门教区各部门、修会、教会学校负责人,再次亲切座谈。显示中央政府对黎鸿升主教和澳门教区的关心与重视。
    近年来,澳门天主教与中央政府和内地教会有相当多的交流。黎鸿升主教多次率团访问内地,使澳门教会加深了对祖国和内地教会的了解与认识。
    黎鸿升主教最早访问内地是在1985年。当时的黎鸿升神父、锺志坚神父和刘炎新神父陪同澳门最后一位外籍主教高秉常访问了北京、南京和上海。
    2005年11月7-11日,黎鸿升主教带领澳门教区代表团应国家宗教局邀请访问首都北京,先后拜访了国宗局、中央统战部、港澳办、一会一团和北京教区。
    2006年9月21-23日,以黎鸿升主教为团长的澳门六大宗教代表团一行38人应邀访粤。2007年2月6日,黎鸿升主教带领澳门11位神父访问广州教区。
    谈到这些友好访问的意义,黎鸿升主教说,访问加深了我们对祖国、国家政策以及内地教会的进一步多方面的了解与认识,加强了澳门教会与中央政府、澳门教会与内地教会、澳门与内地宗教团体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在继续支持政府贯彻“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并坚持“互相尊重、互不干涉、互不隶属”的原则同时,黎主教希望不但要加强与内地教会的联系和交往,澳门教区也真诚地愿意为内地教会的神父和修女提供进修机会。教区开办的澳门高等校际学院已经开设了宗教学课程,包括哲学和神学课,澳门的修院以及澳门教区都随时准备欢迎内地的神父和修女到澳门进修。
    加强与内地教会的交流与合作……

本文标题:再访回归后的澳门教会(一)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