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中国古书中天主教信条的痕迹


2007-08-28 10:13:43 作者:梅乘骏 来源:信德报(312期)

  著名学者,国资委宏观战略部部长赵晓(“有教堂的市场经济与无教堂的市场经济”一文的作者),在“发现信仰中国”一文中说:近期读了让我耳目一新的一本好书《先贤之信》。这本书有一种开天辟地的气概,它发现了一个先贤时代的“信仰中国”,并且开创性地将中国文化辟为两段。
  一段是秦始皇之后的专制文化,名副其实的二千年的黑暗时期;一段是先秦之前,尤其先贤时期(尧舜时期)的信仰文化。作者用古文字、古典文献以及古天文记载等大量的实证与考证材料证明,先贤们是何等的敬虔慕道,迥异于秦始皇之后的中国人,他们信仰上帝,其所信仰的上帝与希伯来上帝具有同样的品质与位格。
  《先贤之信》给我的最大启示是:这一伦理资源的富矿,根本不是有些人津津乐道的秦始皇之后的专制文化,而是先贤时期的信仰文化,那才是五千年中华清澈、明亮、生生不息的文化之源!(摘自《财政时报》,6月20日“信德”全文转载)
  读后,让我想起了“世界七贤”中,中国的老子、孔子和庄子占了三席,其余是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法国的笛卡儿和德国的康德。
  公元前580年(东周简王六年),老子著《道德经》,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天乃天,道乃天”。《道德经》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老子对《创世纪》思维方式或思路的演绎,非常壮丽。庄子的格言“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代表了世界哲学的最高智慧,永远不会过时。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表达了“爱人如己”之意。
  数千年的中国哲学智慧,可以用四个汉字来概括:“敬天爱人”(十诫总纲)。这些格言表达的观点,给了我们一个印象,似乎与天主教的某些信条有着很朴素的联系。
  正如赵晓同志在“发现信仰中国”一文中所说的“先贤们是何等的敬虔上帝,其所信仰的上帝与希伯来上帝,具有同样的品质与位格。”其实就是我们教友信仰的天主,希伯来文为“YAHWEH”(雅威),拉丁文为“DEUS”,英文为“GOD”,法文为“DIEU”,中文为“天主”或“上帝”。
  又如清初来华的耶稣会士白晋、马若瑟、傅圣译等认为“在中国的古书中闪耀着天主教某些主要信条的痕迹”。这与赵晓同志的观点有相似之处。
  马若瑟神父于1698年来华,他在《春秋论》一书的自序中说:“瑟于十三经、二十一史、先儒专集、百家杂书,无所不购,废寝忘食,诵读不辍,已十余年矣……”他认为中国的《四书》《五经》以及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前仅存下来的一些文献,是先由中国远祖代代相传,而后由氏族作者所记录下来的。在《诗经》里的某些譬喻,《易经》里的某些签语和卦象的分析,有力地证明这些文献对天主教的传扬是有利的例证。他又认为天主教的历史和人类历史是同样地悠久的,而且“人格化的天主”这个概念,在中国象形文字的创造者,和以后编写《五经》的人们心目中,是肯定存在的。(见《书信集》卷二,第840页)
  这些观点和理论,正是马若瑟神父所想像的来自圣教口传的片段,或是先于基督教的前期观念,属于东方神学的体系,亦即毕达哥拉斯、柏拉图,和新柏拉图派学院,从中撷取了很多借鉴的来源。(亚洲综合近论)p267)

本文标题:中国古书中天主教信条的痕迹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