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恭祝圣诞


2010-12-02 10:10:38 来源:《心声月刊》2007年12月第206期

将临期
    今年从十一月二十八日,教会开始新礼仪年。我们称这个新礼仪年的开始为将临期。十二月中四个星期我们准备庆祝耶稣的诞生。长久以来,教会采用早期北欧国家人们祈求光明的习俗。在将临期中,基督徒会做“将临圈”象征期待救世主的诞生。

将临圈
    将临圈可大、可小。圆形是永远的记号。在将临圈上,我们缠绕绿色的枝条。绿色代表生命。所以绿色圆圈代表永恒(永久)的生命,纪念耶稣为我们赢得了永生。
    在这将临圈上,我们放四根蜡烛。分为紫色、绿色、粉红色与红色。
    通常,在将临期的第一个星期,我们点燃一根紫色蜡烛。紫色代表严肃,表示是人忏悔地等待救世主尚未来临时沉重的心情。将临期第二个星期,我们点燃绿色蜡烛。绿色代表生命,表示世人充满着希望愿与天主和好。两根蜡烛的光比一根蜡烛的光明亮,这表示当我们越接近耶稣的诞生时,世界的黑暗就慢慢地在耶稣——“世界之光”的来临中消失了。
    将临期第三个星期,我们点燃粉红色蜡烛。粉红色代表喜乐,表示世人的心充满了耶稣就要诞生的喜乐。将临期第四个星期,我们在点燃红色蜡烛。红色代表喜庆,表示世人以欢腾的心灵迎接主耶稣的将临。
    到圣诞夜那晚,我们不但点燃将临圈上的四根蜡烛,还在将临圈的中心点燃一根象征耶稣的纯白色的蜡烛,说明耶稣——世界之光,已降生在我们中间。

我们的等待
    当我们庆祝将临期时,我们已不像在耶稣诞生前的人们,在黑暗中等待耶稣——世界之光的来临,因为,我们知道,耶稣已在二千年前降生到世上来,他以他的爱和牺牲永远驱逐了世界的黑暗,为我们带来了光明。今天,我们庆祝将临期,一方面,我们纪念耶稣的诞生,另一方面,我们期待耶稣在世界末日时再度来临。耶稣在世时曾保证,他要再度来临。
    今天,在等待耶稣再度来临的日子里,我们要信从耶稣,以他教导我们的方式生活。我们要爱天主、爱我们的邻人(四周的人)!这将临期是提醒我们的时期,把耶稣在我们心中点燃的光,照亮起来:让我们周围的人都感受到我们的爱,并因我们的言行而生活在天主的光照中。
    将临期是个喜乐的时期。我们再度准备庆祝救主基督的降生人间。上主是这么地爱人类,他派遣了他的唯一圣子来救赎我们。将临期是个充满希望的时期。随着将临圈上蜡烛一根、两根、三根、四根的点燃,我们看见基督,世界的光,临近我们时所照耀的光芒越加辉煌。黑暗消失了;大地充满了生气。
    将临期是个忙碌的时期。马槽的布置、堂区圣诞晚会的安排、子夜弥撒的准备……各个都需要精心设计,耶稣喜欢我们如此欢庆他的诞生。不过用心的期盼、心灵的准备,更能增加欢庆时的喜乐。
    当年圣母与圣若瑟也期盼了救主的诞生。或许我们可以从圣母与圣若瑟所作的准备中得到启示,作为今年我们善度将临期的省思:
    在接待救主诞生的同时,圣母与圣若瑟挑负起生活的担子,忍受许多不便与艰辛。
    上主是这么值得敬爱。在艰辛境域中对上主的忠实,是基督生活在我们内的标记。

将临期的主题
    为什么将临期四周的主题是“期盼”、“和好”、“喜乐”、“分享”呢?这和我们的生活又有什么关系呢?

1)为圣诞节最好的准备——盼望
    二千年前,以色列人们怀着希望,等待一位救世主来临带给他们幸福,这个盼望深深影响着他们的生活。现代的人,已享受到救主耶稣带来的新生命,因此,我们也继续怀着盼望,跟随耶稣的脚步,寻求真理。
    我们可以做的是:给自己以及别人一个“盼望”,在期盼中继续前行,找到生活的原动力。

2)圣诞节的效应——和好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不断有争端,仿佛人类和整个世界的关系的分裂的。
    在耶稣的生活中,他常常打破所以的藩篱,与人交往,也与天主交往。因为,我们也应重新恢复和这个世界的和谐关系,与天地万物和好。

3)庆祝圣诞节的好方法——喜乐
    耶稣的诞生,带给人们无比的喜乐,因为看见了天主的许诺。二千年后的人们,生活的喜乐是什么?狂欢的圣诞夜可以满足心灵吗?或者,喜乐之泉源自内心深处,源源不绝?
    我们可以做的是:给自己的心一个宁静的空间,往内心深处挖掘内在的资源,将有喜悦之泉涌出。

4)圣诞节的真谛——分享
    天主藉着耶稣分享了仁慈无涯的爱,耶稣也和所遇到的每一个人分享这样的爱。“分享的快乐加倍多”,因此,不是将多余的分施出去,而是愿意从自己的不足之处,拿出来和别人分享。奇妙的是,我们的不足反被满全了。
    我们可以做的是:乐于拿出自己的那一份和别人分享,也同时乐于接受别人的分享。(有删改)

本文标题:恭祝圣诞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