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盂兰节”与“万圣节前夕”


2011-11-21 13:22:19 作者: 李尚义 译 来源:信德网

    “盂兰节”和“万圣节前夜”是东西文化的两个鬼节。 先说“盂兰节”, 又称“中元节”是佛教节日,每逢夏历七月十五日为追荐祖先而举行。“盂兰”是梵文(Ullambana)音译,意思是“救倒悬”据说释迦弟子目连:看到死去的母亲在地狱受苦,如处倒悬,求佛救度。释迦要他七月十五日备百味饮食,供养僧众,可使母解脱。(见《盂兰盆经》) 中国自梁武帝时(509-549)始设盆斋,风俗存留至今。

    香港人初时习惯在七月十四日晚“烧衣”。 首先要向“华民”申请一个四方形金属的可移动的聚宝盆,安放在行人路边。 晚上用香烛、食物拜祭先人,及将纸扎人物,冥镪焚化,最后会将食物及一些银币撒开, 用以布施饿鬼,吸引一些街童,群起抢钱。后来这种风俗变成集体化,由街坊会或侨团组成“法会”,并为坊众派米,称为平安米。目的是将食物送给“饿鬼道”的野鬼游魂。一些公公婆婆,为了几公斤免费米,冒着暑热排队,甘愿做“饿鬼道”的受惠者。美其名为平安米,正合中国人说的“鬼有所归,乃不为厉”, 鬼有衣食,则四境平安!

    万圣节前夕(Halloween)是美国俗文化,定于10月31日庆祝,本来是用两个英文字组成,即 Hallow(圣)和Eve(前夕)的新字。但如果Hallow(圣)变成(空虚)Hollow,则只有庆祝“大除夕”而没有贺新年!(中外如是, 一字之改,便会有不同意义) 本来在九世纪前,诸圣瞻礼(万圣节)是定于5月13日,通常是耶稣复活后举行的。835 年后天主教会将诸圣瞻礼改在11月1日庆祝,目的是将世俗的鬼节基督化,而将悼亡节定于11月2日及将整个11月定为追思亡者月。西方社会风俗会在当天黄昏时,由儿童们化妆成为吸血鬼,有骷髅头的黑衣或尖帽女巫,手持扫帚,或戴上面具,挨门挨户的访问邻居,要一些糖果。流行饮品要用苹果酒,因为苹果为罗马女神(Pomona)是神圣的,和要吃一些油炸圈饼(doughnut),取其圆形,表示以祭亡者永远存在的灵魂。有些还有用南瓜做灯笼,总之是要光怪离奇。香港的80s后的青年人,要有高消费的要求,重金化妆成各种鬼怪,一同到兰桂坊酒吧庆祝,当天也会成为中国自由行的游客的景点,其实兰桂坊的原名是“烂鬼坊”,因为有外国人在那里开酒吧,很多外国海员或水兵来到香港到那里买醉而得名,现在己成为高消费的景点和游客中心了。

    南瓜灯的传说是和一位美国马利兰州的爱尔兰移民积克有关的。积克是一位聪明絶顶但懒惰成性,只顾自己的人。为了个人花费的酒钱,他经常流连酒肆,在赌博中赚些酒钱。一个万圣节前夕,魔鬼来到酒吧收积克的灵魂。积克要求魔鬼准许他干了手中的酒杯,魔鬼同意后,积克表示,如果魔鬼真有大能,可以变成一个“先令”(shilling)。魔鬼认为这是小儿科,便变一个银币。但积克手急眼快的拿着由魔鬼变的“先令”紧握不放。原来他手掌上有个十字圣号的疤痕,闻说魔鬼在十字架记号前是无能为力的,积克紧握银币不放,除非魔鬼答应他多一年寿命。积克本人认为,一年之内,他有充分时间去痛改前非。

    第二年的万圣节到来,积克江山不改,依然故我。魔鬼来到收积克的灵魂,他向魔鬼挑战,以掷骰子定胜负,魔鬼同意了。由魔鬼掷出两个一点,积克出手掷时,他用做过手脚的骰子,掷出两个三点。两个三点的骰子排列起来是一个平头T的十字架(方济会传统上的十字架是平头T形)。 积克又有时间去悔改,但死亡突如其来,不见魔鬼来收灵魂,他来到天堂门前,伯来禄不肯开门接纳,因为积克一生从来没有做过一件无私的好事。来到地狱门口,魔鬼气犹未尽,不肯接纳到地狱中。积克这时正是上天不应,入地无门,身处黑暗之中,作出呼号。后来还是魔鬼从地狱中掷出一块煤火到一个南瓜内,只能照明前面的一片前路,永远的来回天堂地狱之间。现在流传的故事便以“积克南瓜灯笼”(Jack O’Lantern)做主题。

    东西文化的共同点,对亡者的关怀。东方文化对亡者身处“饿鬼道”要做一些功德,为解救倒悬。现代人时常说“人道主义”,中国文化已有“鬼道主义”, 一年有一天地狱放“年假”,饿鬼们可以到人间寻找衣食,要脱离“饿鬼道”是要经过轮回之苦,人的存在,不论在六度轮回到寂灭(涅盘Nirvana)的过程, 即“人道主义”与“鬼道主义”的交接点上,便会带到信仰的层面上。

    两种文化均有行善积德的传统,对亡者要关怀,将善功和亡者分享。天主教信仰上有诸圣相通的道理,为亡者的祷文是“真光照之,息止安所。”“在天主恩宠的助佑下,基督徒在力求净化自己的罪过,圣化自己时,并不是自一个人。“每个天主子女的生命,在基督内,借着基督,以一种奇妙的方式,与所有其他基督徒弟兄的生命相联系,彼此活于基督奥体超性的合一共融之内,犹如在一个奥妙的位格内一样,”《天主教教理1474》

本文标题:“盂兰节”与“万圣节前夕”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