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特稿:在中国教会需要进行一场灵修革命:从念经到祈祷


2017-03-06 10:10:29 作者:漠道 来源:《信德报》2017年2月19日,7期(总第711期)

    念经是教会在中国的一大特色。中国教友们很少说“祈祷”,一般只说“念经”。甚至在许多乡村教友眼中,念经差不多是作为天主教徒的主要责任;念不念经也几乎成了衡量一个教友热不热心的标准。然而,对于今天的大部分年轻人来讲,念经已经不能适合他们表达和生活信仰的方式。那么,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念经现象,到底从何而来?是否与基督信仰的灵修传统相吻合?在今天还有没有值得继续或改进的意义?


四川西昌教区2017年传道员培训班大自然灵修祈祷    西昌教区牧灵培训中心/提供

一、念经传统的由来

    “念经”并不属于基督信仰的传统,而是佛教传统。早期西方传教士来华后发现佛教兴盛,觉得以佛教的方式来使基督信仰的祈祷本地化,是个不错的选择。所以他们从一开始,就结合着教理和祈祷经文来传递信仰,比如用信经、天主经和圣母经来解释信仰的内容。
    影响力较大的,是龙华民神父于1602年出版的《圣教日课》和罗儒望神父于1619年出版的《诵念珠规程》。南怀仁和利类思在1665年又对《圣教日课》进行了修订,称为“定本”。它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有天主经、圣母经、悔罪经、信经、十诫等;第二部分包括23个祷文,其中有弥撒礼仪中的经文,还有三钟经、圣母德叙祷文、诸圣祷文等。
    直到梵二在80年代推广开来之前,许多信友仍旧在用《圣教日课》祈祷。即使在梵二推广的过程当中,不少教区还是换汤不换药地按照《圣教日课》的模式,把文言经改成了白话文,并增加了一些其他经文而已,如《基督徒祈祷手册》。
    罗儒望神父出版的《诵念珠规程》,是以插图的方式对玫瑰经的诵念所做的介绍。《诵念珠规程》的蓝本是耶稣会士纳达尔(Jeronimo Nadal)的《福音故事图像》(Evangelicae Historiae Imagines)。
    罗神父之所以向中国人引荐玫瑰经,很可能是由于受到佛教徒用念珠念经的启发。这也可从他对这个蓝本进行本地化改造的努力上看出来:他的背景图用的是中国化的风景,并且基督的形象也是罗汉;不过,他保留了教堂的西式场景,以免与寺庙混淆。
    中国信友所念之经的主要部分,无非就是祈祷经文,尤其是早晚课和玫瑰经,以及一些节日祷文,而这个传统就是由上述两本书所开启的。

二、念经的两个意义

    在中国的教会传统里,念经有两个意义,分别指两个不同的事实:用念经来指祈祷是其一,用它来指学习教理是其二。过去的人也把学习经典文献称为“念经”或“念书”;事实上,即使在今天,许多地方仍旧把上学叫做“念书”。这是指过去的一种学习方法,即背诵典籍(这种用“背”来学习的方法,如今照样很普遍)。佛教徒的念经,实际上就是背诵经典。在这种念经里,祈祷与诵经是合一的。
    天主教把背诵教理和口诵经文来祈祷,区分了开来。在过去,小孩学习要理,无非就是背诵《要理问答》,而且其背诵的方式也与重复诵念祈祷文的方式类似,都带着某种腔调。笔者记得,甚至在90年代的时候,还有堂区在弥撒前要求教友们念经和念要理好长时间。
    但在中国的天主教与佛教所不同的是,甚至可以说,不如佛教的地方是,佛教徒诵念的都是佛教经典,如《金刚经》等,而中国的天主教徒却只诵念《圣教日课》。当然,这种情况现在似乎已经没有了。事实上,天主教的真正“经典”是圣经。
    可悲的是,大部分中国的天主教徒,至今并不认为读经(阅读圣经)可以是,并且应该是一种祈祷。读经对他们来说,更多的是为认识或学到什么东西。然而,当他们带着这种心态去读经的时候,他们总会失望,因而读过几次后,就不会坚持下去了,因为他们将发现,圣经的内容很难理解,而且很多时候索然无味。
    有鉴于此,我们需要问,当传统的念经不再吸引今天的年轻人,当今天的年轻人还没有找到适合他们的祈祷方法时,教会该开辟出什么样的新途径,好挽救当代信友的祈祷和灵性生活呢?
    许多时候,革新就是复兴,正如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所做的那样。在笔者看来,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信友们从未真正而深刻地认识和吸纳天主教的祈祷传统。也许,认识和学习天主教特有的祈祷传统,是教会在中国建立其本地灵修的基础。那么,天主教有怎样的祈祷传统?它们又在哪种程度上能够适合当今的中国信友?

三、教会的祈祷传统

    我们通常把教会的祈祷形式分为口祷和心祷(或默祷)。在中国教会,念经传统似乎属于口祷部分。但如果我们明了教会的口祷传统的话,就会发现,即使中国信友的念经可被归入口祷,也仍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口祷,因为它与教会传统里的口祷并不完全相符。

1. 教会的口祷传统
     教会最古老的口祷传统,是她所延续的犹太教的礼仪:咏唱圣咏。而教会所独有的最早的口祷传统是神恩祈祷。神恩祈祷甚至是教会开始的标记:五旬节圣神降临后所发生的现象。新约书信里所谈到的一个具体的祈祷形式,就是神恩祈祷(如宗10:16;格前12-14)。在罗马的初期基督徒的地下墓穴里,我们会发现,许多壁画上刻着初期基督徒祈祷的状况:举起双手、仰头向天、高声歌唱——那是神恩祈祷的场景。这就是为什么梵二后所兴起的神恩运动叫“神恩复兴运动”:这是对基督信仰古老传统的复兴,而不是什么新的东西。事实上,离开圣神,我们根本不可能祈祷,因为是“圣神在扶助我们的软弱……并亲自以无可言喻的叹息,代我们转求”(罗8:26)。保禄甚至说:“除非受圣神感动,没有一个能说‘耶稣是主’的。”(格前12:3)
    不过,神恩祈祷没有长久地在教会祈祷传统里延续下去,直至梵二后才又被复兴起来,原因是隐修传统兴起后,人们多趋向于私人的默祷。在教会里一起延续下去的口祷是诵念或咏唱圣咏。这个祈祷形式尤其在隐修会里得到了保存、延续和发展。开始时,隐修士们多是独修士,因此并不诵念或咏唱圣咏,后来圣安当,特别是圣本笃,把独修士们聚在一起度共同的隐修生活,大大推动了集体咏唱圣咏的口祷,直至现在。诵念圣咏之传统的重要性,可从执事和司铎必须诵念的教会规定上得到证明。
    值得一提的是,另外一个重要的口祷传统玫瑰经,也是从诵念圣咏的传统上延伸出来的。由于诵念圣咏需要识字,因此这种祈祷最初只能保留给识字的神职人员们。普通不识字的教友为能够做类似的祈祷,渐渐地用念150遍天主经来仿效(因为圣咏是150首)。后来由于圣母敬礼的兴起,天主经被圣母经取代了。在15世纪之前,圣母经都只有前半部分;今天的圣母经,是在15世纪时形成的,并且玫瑰经也是由教宗亚历山大六世于1495年批准的。据说,发明玫瑰经祈祷方法的,是圣多明我或某位多明我会会士。
    由于玫瑰经的诵念方式很容易被机械化,所以当代教宗们特别提醒普世教友要注意:玫瑰经其实应该是默观祈祷!教宗保禄六世在其劝谕《玛利亚的敬礼》(1974年)中特别提到了这点。后来极其热爱诵念玫瑰经的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又在《童贞玛利亚的玫瑰经》牧函(2002年)里再次重复了保禄六世的观点。为了突出玫瑰经的默想性质,教宗若望·保禄二世甚至加了光明五端。
    在这个牧函里,教宗若望·保禄二世特别指出:“重新鼓励诵念玫瑰经最主要的原因,乃是因为这个祈祷是激发信友努力默观基督奥迹极有效的途径。”(5号)事实上,玛利亚本人就是在默观基督上所“无法超越的典范”(10号):“根据玛利亚的经验,玫瑰经纯粹是默观的祈祷。缺乏默观,这个祈祷就失去特性,就如保禄六世强调的:‘没有默观,玫瑰经就等于只有躯体而没有灵魂,这样的诵念有沦为机械式地重复着经文的危险,并违反了耶稣的警告:你们祈祷时,不要唠唠叨叨,如同外邦人一样,因为他们以为只要多言,便可获得垂允’(玛6:7)。”(12号)

    可以说,上述三种口祷,没有一种在中国的教会里被完全继承和发挥。圣神同祷会在中国开始的很晚,而且往往不被看好,经常受到排斥和阻挠。至于那看似是教会在中国的主要口祷传统的玫瑰经,其实在很大的程度上,并没有默观的性质,反而恰恰沦为教宗们谴责的有口无心的“机械式重复”。而诵念圣咏也只是近来的事,还没有完全普及。不过,目前看似大有普及的趋势,这倒是件值得庆幸的事。河北“信德”出版的《每日礼赞》和香港慈幼会士梁启光神父开发的智能手机的日课应运程式《我灵赞颂主》,在推动和普及诵念圣咏方面功不可没。

2. 教会的默祷传统
    口祷主要是公共的和在礼仪中的祈祷形式。教会另外一个大的祈祷形式是默祷,它主要适用于个人私下的祈祷。比较重要和有影响力的默祷有三种:一种是隐修传统的“圣言诵祷”(Lectio Divina);一种是加尔默罗会的否定式(apophatic)默祷;还有一种是依纳爵灵修派系的肯定式(kataphatic)默祷。
    圣言诵祷有四个步骤:诵读(lectio)、默想(meditatio)、对祷(oratio)和默观(contemplatio)。那要诵读的,自然是圣经。在诵读时所强调的是聆听,即对上主之言的聆听。对天主的聆听,是以色列人和基督徒都应该有的基本的生存态度:“以色列,你要听!”(申6:4)在本笃会规里也要求隐修士们要以他们的“心灵之耳”来听。
    默想是指对某些有感触、有意义的字句进行反复思考。教父们喜欢用动物反刍的形象来形容这种操练。这意味着对圣言的细细品味,就像玛利亚那样把天主的话“默存心中,反复思想”(路2:19)一样,直到让圣言浸透和触动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志,即完全的自己。
    对祷应是默想的自然结果:当我们被圣言感动时,我们就会与天主进行交流,向他表述我们的心情和想法。而在这种表述中,我们也会继续注意聆听天主对我们讲的话,以及他邀请我们去做的事。
    最后的默观是那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状态,是因为感动而安静地停留在天主的临在和爱内的情形,就像躺在沙滩上沐浴阳光,伸开双臂任轻风吹拂一般。
    加尔默罗会的否定式默祷与这种默观是相似的。所谓否定式默祷,是指用静心等方法,通过去除想象、思考、言语、情感等内在活动,来达到在静中与天主的合一。这种合一常常被圣女大德兰和圣十字若望形容为“神婚”。20世纪非常著名的多明我会灵修学家欧迈安神父这样理解圣十字架若望所代表的加尔默罗会的否定式神学和祈祷:“圣十字若望的基本神学是:天主是一切,而受造物是虚无。因此,为了达到圣化,达到与天主完全共融的境界,人必须对身体及灵魂所有的力量和官能,进行深入而剧烈的净化。”(《天主教灵修学史》,香港:香港公教真理学会,1991,272页)。而这种净化意味着对它们的否定。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代,著名灵修大师牟顿(Thomas Merton)由于接触日本禅宗而发展出的祈祷方法,影响了另外三位灵修著作家(John Main, M. Basil Pennington, Thomas Keating)。他们三位提倡和发展出一种新的否定式默祷,称之为“归心祈祷”或“集中的祈祷”(centering prayer)。那要集中和归向的中心是人的精神和圣神相遇的地方。所以归心祈祷就是通过去除内感官,在祈祷者的“中心”与天主相遇。而那用来让祈祷者走向自己中心的方法,是缓慢地重复某些词句。
    与上述否定式默祷相反,依纳爵(耶稣会)灵修所代表的肯定式默祷,却在于运用各种内感官,尤其是想象去祈祷。在《神操》里,依纳爵总会让避静者尽量用心灵的耳、鼻、目、口和手去反复体味某些祈祷的内容。他强调的对祈祷的复习,则主要是运用记忆。这种祈祷方法的立足点是:祈祷是全人的,祈祷者应该把自己的全部——所是和所有——都投入在与天主的交流上,并应该全部地为天主所感动、摄取、光照和引导。
    不管是哪种默祷,对于大部分中国信友来说,都是陌生的。即使是神职人员和修女们,普遍来说,也很少有系统和长期地操练过默祷的。至于那些用默祷来做他们平日祈祷的,就更少之又少了。在此,我们不禁会叹惜,为何当初传教士们没有把默祷传给中国信友呢?事实上,在中国宗教里占据主导地位的祈祷方式,是中国禅宗的打坐和道家的守一,而这与天主教的否定式默祷在方式上是非常相似的。那么,面对教会如此的口祷与默祷传统,当代在中国的教会该如何改革或者开创既适应时代和中国文化,又符合教会传统的祈祷呢?


重庆万州教区2017年布道会在万州区真原堂举行    陈丁 何义荣 /提供

四、祈祷转型的方向

    祈祷是亲近天主,与他沟通的方式,也是我们与天主之关系的表达。教宗若望·保禄二世说,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祈祷方式,因为每个人在天主眼中都是独特的,天主对于每个人也是独特的,从而他们的交往方式也应该是独特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给出某些适合个别文化和时代中的人的具有整体性、普遍性或概括性的祈祷方式。
    现今是个信息通讯发达,对视觉、听觉效应,想象力和创造力有极大需求的时代。按理说,口祷在这样的时代和文化里,应该受到青睐才对。但那种机械式的重复诵念,不仅在年轻人看来没有意义,而且枯燥乏味。相反,神恩祈祷,或者以音乐、歌曲为主的赞美式祈祷,却很能把年轻人带入祈祷。事实上,歌唱会让人全身心地投入状态,并容易让人感动,为此歌唱被称为“双重祈祷”。在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就是泰泽祈祷。我们知道,泰泽祈祷吸引了全球成千上万来自各基督信仰团体的年轻人。
    通过智能手机来诵念日课,在年轻人当中也十分流行,这说明教会最古老的口祷传统,是可以并应该在中国信友中推广开来的。曾经的“早晚课”应该逐渐被《每日礼赞》的早祷和晚祷所取代才好,因为圣咏的丰富性及其对祈祷的助益,是从旧约时代就被证实的,直到如今仍然历久不衰。有关于此的著述更是汗牛充栋,限于篇幅的缘故,我们无意在这方面多作发挥。
    在默祷方面,笔者觉得,我们可以从两个方向去发展。首先是肯定式默祷。由于今天的人比较注重感官的表达,尤其是像我们已经说过的对视觉、听觉和想象的运用,依纳爵的肯定式默祷显然是个正好的选择。这样做的好处有两个,一来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运用感官——用感官来同天主结合,而不是用它们来满足私欲;二来可以透过这样的运用,让全人进入祈祷,从而学习全然属于天主。
    不过,我们也可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正是由于人们平时运用感官太多,所以应该让人们学习让感官静下来,好能够在宁静中与主相逢。为此,否定式默祷是值得提倡的。更何况,这种方式也与中国传统的禅宗和道教的祈祷方式相近。两种说法都对,没有矛盾,但看人们觉得哪种更适合自己,因为最好的祈祷方式,就是最适合自己的祈祷方式。
    中国信友对圣言诵祷几乎完全是陌生的,但笔者认为,这却是最应该发展起来的,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综合了读经(口祷)、肯定式默祷和否定式默祷。读经的益处自不待言,如今信友们对深入了解圣经的渴望也是极其普遍的。可总体说来,中国信友的读经多数停留在对知识的寻求上——读经是为了认识什么东西。
    然而,读经首先应该是为祈祷,即建立和深入与天主的关系。如果说念经是“单边祈祷”的话(因为只是一个人在那里唠叨),那么读经就是“双边”的,因为在读经时,我们首先聆听天主的话,然后会在这个基础上,与天主展开对话。其实,单边的唠叨,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祈祷,因为祈祷是与天主的交流和对话;假如没有天主的参与,那么“祈祷”就不会发生。
    圣言诵祷的第二和第三个阶段是肯定式默祷,因为它让我们用理智去反思,用内感官去体味某些经文的意义,并让我们向天主倾诉心声,和他交谈。而圣言诵祷的第四个部分则是否定式默祷,它邀请我们在和天主的交流中慢慢静下来,减少话语,用心目来注视,用心灵来与天主契合和相爱。如果在团体中共同做圣言诵祷的话,那么也可以在读经前和读经后加入神恩式的或赞美式的歌唱。当然,人多不容易静下来,可能这并不适合某些人。其实,泰泽祈祷就是对各种祈祷方式的糅合,像是某种程度上的“杂家”。

结语

    也许我们会发现,笔者并没有指出一种放诸四海而皆准的,似乎应该在中国教会里发展起来的祈祷方式,而是分析了普世教会的祈祷传统在中国当前的文化背景下可以得到发展的可能性。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我们从教会的祈祷传统里,看到可以和应该在当代中国教会里得到发展和推广的层面,却不意味着我们只该注意和发展这些层面,因为某些新的生活和表达信仰的经验,也许能够提供更为适合的新的祈祷方法。不过,到目前为止,我们似乎还没有观察到这种新祈祷方法的可能性。
    需要清楚的是,在祈祷上,我们不应求“新”,但要求“宜”,即适合的方式。至少,我们已经知道,过去的念经传统已经不再适宜,而在教会的祈祷传统中,有许多可在当代中国教会里推行起来的适宜的层面。也许在我们推行这些层面的过程中,那更适合的、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祈祷方式,就会慢慢地呈现给我们。

本文标题:特稿:在中国教会需要进行一场灵修革命:从念经到祈祷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