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玫瑰经经珠的由来


2003-05-27 10:17:24 来源:信德报(第183期)

    “圣母圣咏”经俗称玫瑰经,是用珠子念的经文,此词由拉丁文的Rosarium而来,是由Rosa——就是“玫瑰花”为根,因此Rosarium本意是“玫瑰花圃”或“一束玫瑰花”,今取意一连串的祷文,如一束玫瑰鲜花的馨香和可爱,献给天主和玛利亚台前。这名词是由西欧之使徒,道明会士圣味增爵·斐勒略推广而来的。“玫瑰经”是连串的经文,故用串珠子来念,我们称为“玫瑰念珠”。
    经珠的应用很早,公元前已有。根据历史记载,公元前786年,回王亚哈地的母亲要干涉政治,回王向她说:“妇女不要参与政治,快回去祈祷,数你的念珠吧。”印度教徒,佛教徒都用经珠来计算他们祈祷的次数,这是一种很普遍的方法,不能说是谁专有的。
    教会初期,教友们常用经珠来祈祷,尤其是旷野的隐修士们,他们在小亚细亚和北非一带的旷野度隐修生活,终日祈祷,故有用些小石粒或绳结来数他们日中该念的经文。初期教会史记载,隐居者圣保禄每日装上300粒石子,每念一段经文即抛去一粒,抛去300粒就是念完一天的经文。类似的记载甚多。
    在第四世纪以后,隐修士渐多,由独居的隐修生活变为团体的隐修生活。他们每天的工作,主要是诵经祈祷,念150篇的圣咏,不懂拉丁文的修士,便念“天主经”来代替,诵念150遍“天主经”,代替150篇圣咏。凡遇有同道弟兄的死亡,不能做追思弥撒的应该念150篇圣咏去代替,不会念圣咏的,就该念“天主经”。这是一般隐修士的规矩。诵念100多遍的“天主经”自然要有一种方法来计算,隐修士们便用绳结和石粒制成念珠来念。他们便称这种念珠作“天主经”念珠,或称为“文盲者的日课经”。中世纪时,这种“天主经”念珠仍很盛行,时至今日从冢墓中有时可发掘出这些遗物。150遍的“天主经”念珠,到后来便成为150遍的“圣母经”念珠。
    初期的隐修士用“天主经”念珠念经是一气念下的,后来,在爱尔兰有人开始把念珠的经文分成三段,每段50遍,当作补赎的经文念,并很快传到欧洲各地,在古手抄本内有记载:隐修士们应该为亲人诵念三分之二的圣咏或三分之二的念珠经。
    十一世纪时,“天主经”念珠在英国、爱尔兰十分盛行,制造念珠成了一项小工业,造念珠的人称为Pater-Noster甚至伦敦有一条街道名Pater-noster Road,该道上几乎都是制造和出售“天主经”念珠的铺子。1496年,威尼斯驻伦敦大使曾记载说:他们(英国人)都去参加弥撒和公开用“天主经”念珠颂经;妇女们也常拿着长长的念珠。 刘田录 荐自《心灵的赞歌》

本文标题:玫瑰经经珠的由来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