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传教士卫匡国的传奇故事


2008-06-09 09:41:38 来源:南方周末6月5日文化专版

南方周末http://www.infzm.com/content/12923

  制作了《中国新地图集》等著作的卫匡国是和利玛窦一样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然而,这位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的传教士却一度被湮没了三个世纪。直到19世纪80年代,经过特伦托历史学家们的努力,才被重新发掘出来。


传教士卫匡国画像

  利玛窦逝世四年后的1614年,卫匡国出生于意大利特伦托。卫匡国本名马尔蒂诺·马尔蒂尼(MartinoMartini)。1632年,马尔蒂尼加入耶稣会,1638年,他被派遣去中国传教。同年12月,马尔蒂尼从热那亚启程,由于旅途遭遇风暴,他不止一次被迫返回里斯本。1640年到达印度果阿以后,又因为缺乏船只,等待了一年多的时间才重新上路,先后换乘了三艘不同的船只,最后于1642年越过重洋,来到澳门。这一次前往中国的旅行足足花了他四年时间。

  1643年,29岁的马尔蒂尼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杭州。已经开始系统学习中文的他给自己起了一个中文名字:姓“卫”,名“匡国”,为“匡救国家”之意,“国”指的就是中国,号“济泰”,取“帮助、协助、救助”之意。卫匡国的号“济泰”,与利玛窦的号“西泰”遥相呼应。

  此时的中国正值明末清初的兵荒马乱,卫匡国数度逃生,他一度受到南明隆武帝朱聿键进宫做官的邀请,并向隆武帝教授有关“欧洲的知识”,隆武帝感兴趣的欧洲知识只是弹道学、浇铸大炮和火药生产方面的知识。朝廷还命令卫匡国穿上绣有龙的图案的高官官服,卫匡国只得接受,但他只是把漂亮的官服作为做弥撒时穿的圣袍。

  曾经加入反清复明阵线的卫匡国,几个月后就站到清政府一边。1646年6月,卫匡国受隆武帝的委托,前往温州附近的分水。不久,清军来袭。卫匡国在住所门外贴上一张大红纸,上面写着:“泰西天学修士寓”,并把自己保存的科学仪器、书籍和圣像等摆放在客厅。这一举动引起了一名清军军官的注意,这名军官立刻护送卫匡国回杭州的教堂内,张贴布告保护,后来还让他穿上清军士兵的衣服,并把头发梳向脑后,使他看上去更像新政权的支持者。卫匡国改弦易辙的理由十分简单:清政权越稳固,就越有利于基督教的传播。

  卫匡国在传教期间,至少游历了中国15省中的7个省,为他以后绘制中国地图打下了基础。1650年,卫匡国作为中国教区的特派员返回梵蒂冈,为中国礼仪辩护,返回欧洲的航程又花了四年时间。

  1656年1月,卫匡国第二次前来中国,与他同行的有9位去中国的传教士和3位去印度的传教士,出发不久就遭遇险情,卫匡国一行被法国海盗监禁,经过卫匡国与海盗头目的谈判,全部传教士一起获释,安全返回热那亚。一年后,卫匡国带领17名传教士从里斯本出发,1658年7月到达澳门,同行的传教士中只有6人到达目的地。艰苦漫长的旅途并没有让卫匡国退缩,在航行至望加锡时,遭遇暴风雨,舵手吓得不敢继续开船,尽管卫匡国腹痛难忍,几乎半身瘫痪,他还是挺身而出,手不离舵,挽救了全船人的性命。

  卫匡国往返于欧洲和中国之间的三次航行耗费了他48年生命中宝贵的11年时光。传教士南怀仁这样回忆卫匡国:“他个子很高,很健壮,浓密的胡须令人肃然起敬。他性格开朗,常常面带笑容,给在战争废墟中的人们以鼓舞,他在濒临解体的船甲板上的非凡勇气已经成为一个传奇……”

  1661年6月,卫匡国因霍乱感染在杭州病逝,安葬在老东岳大方井天主教墓地。1678年,由于大方井墓地过于潮湿,教会准备将传教士们的遗体移葬到新墓地中,卫匡国的棺材打开后,人们惊奇地发现,他的衣服保持原样,遗体也依然完好无损,只是缺了一只耳朵。卫匡国的遗体被移到新墓地的小教堂以后,被教徒们奉为圣物,“年中屡有人为之剪发修指甲,盥面整容,卧于木椅上,置于上层堂角,作共同祈祷状者”。直到1877年,由于尸体的腐烂加剧,教会才将遗体放入棺材,葬入墓地的教堂之内。

  卫匡国的发现纯属偶然,上世纪60年代,特伦托方济各会修士博尼法丘·波罗尼亚尼在研究特伦托方济各会神甫欧塞比奥·奇尼的时候,意外发现了卫匡国。

  欧塞比奥·奇尼是卫匡国的表弟,受到卫匡国的影响决定追随卫匡国的足迹到中国传教,向西航行的欧塞比奥·奇尼还没来到亚洲,却先到了美洲,就留了下来,并成为当地富于传奇色彩的传教士。经过十多年查找尘封已久的历史档案的艰苦工作,波罗尼亚尼于1977年完成了关于卫匡国的著作《历史上欧洲对中国的发现》,他给予卫匡国高度的评价:奇尼将欧洲文明和基督教带到了美洲,而卫匡国则将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国文明引入了欧洲。

  特伦托大学创始人德尔马奇教授对卫匡国产生了巨大的兴趣,在他的倡议下,1981年在特伦托成功举办了“卫匡国:地理学家、制图学家、历史学家和神学家”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包括中国社科院两位学者在内的十八位学者递交了论文。卫匡国的墓地也在杭州被找到,1985年,在原墓址上重建。特伦托大学成立了卫匡国研究中心,从拉丁文翻译的《卫匡国全集》的意大利文版和中文版也相继出版。

  5月的杭州,阴湿多雨。老东岳大方井西溪路549号,卫匡国墓为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墓室前有中国式的石制牌坊,正面刻着“天主圣教修士之墓”,背面是“我信肉身之复活”。青石板路通向坐东朝西的墓室,墓室穹隆形的墓顶上竖着十字架。朝向西方的室门已经生锈,铁门上有锁。墓室前有两块石碑,碑题“天学耶稣会泰西受铎德品级诸公之墓”,碑上刻着六位墓主的姓名、国籍、生卒年、来华年份,卫匡国位列其中:“卫济泰先生,讳匡国,圣名玛尔听(得玛尔定斯),意大理亚国人,于崇祯癸未年入中国,于顺治辛丑年五月初六日卒,享年五十五岁。”(编者按:卫匡国享年应为48岁)

  墓地门房的门上写着“理发”字样,里面几个老人在打牌。墓地一角还有住户。墓地右边是正大青春宝集团的基地;左边是啤酒厂,装在塑料箱里的啤酒瓶高过了围墙,啤酒瓶装箱的声音不绝于耳……

 

本文标题:传教士卫匡国的传奇故事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