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找,必找到(三十五)


2008-07-20 09:13:37 作者:徐保禄 译 来源:信德报(总第344期)

问题五十二:天主惩罚吗?
    许多人认为:他们在希伯来圣经中看到的天主是一个报复的天主。只要对他那严酷苛刻的法律稍有闪失,他便立刻严厉惩罚,毫不留情。这毫无疑问是信仰的最大障碍之一。那么这种印象后面的真相是什么呢?如果天主是爱,那么他所能作的只能是给予他的爱,但为什么我们在圣经中所看到的却似乎是一个惩罚的神的形象呢?
    首先,我们要记住:圣经的启示并不是现成的从天上掉下来的。人类遵循“道成肉身”的法则,从他们尘世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找到言词和形象来表达我们称为天主的这一独特现实的不同方面。这些形象通过描绘它的一些特征来帮助我们接近那无可言喻的奥秘。但同时我们也知道天主绝对远超出我们所能想象的一切(参阅 依55:8-9,格前2:9)。只有通过研究不同形象之间的关系,把它们放在不断发展的历史中,并把它们与核心讯息相联系,我们才能把握它们真正的意义。
    除此之外,我们大多数人阅读的是圣经的译本。翻译工作绝非易事!圣经词汇各式各样,而且我们与原文之间的文化差距更是非常之大。为了避免冗长的意译,译者们常常会选用一个或者过于强化或者过于淡化原文现实的词。有时候,他们甚至会把他们自己对天主和他的行动方式的理解投射到原文上。所有这一切因素都明显地限制了任何对圣经的“原意”或字面的解释。
    在希伯来圣经,也就是我们的“旧约”中,我们主要在两个领域里遇到惩罚的观念。第一批词汇是教育性的,主要来源于智慧文学,也就是圣经中教导人们怎样生活才能找到真幸福的那些书。父母、老师、有经验的长者(“智者”)有责任帮助孩子们和学生们不仅在身体上成长,而且特别是在精神上成长。他们应该为孩子们的行为制定健康的界限,培育他们的责任感,帮助他们明白所作选择的现实后果。父母和老师的这种行动常常被描绘为他们爱的证明(例如 箴13:24,19:18,29,17)。今天,尽管教育方法改变了,但这种行动依然同样重要,只不过今天我们可能用诸如:“教育”、“训练”或者“发展”这一类的词来表达这一行动,而不是“惩罚”或“约束”这一类的词。
    有时候,圣经用同样的形象来试图解释天主的意图(例如 箴3:11-12,希12:5-13)。如果天主创造了一个并非常常万事如意的宇宙,那么这一定不是因为他不爱我们,或者他看着我们受苦而幸灾乐祸。当事情不如意时,这种处境能够成为我们发现在世生活真正意义的机会。遇到阻力时,我们不太容易把现实跟我们自我中心的想入非非相混淆,我们会学着考虑到别人,学着发现事情的真正意义。

    通过把痛苦的经验描绘成天主“训练”我们的方法,圣经作者是在试图宣报喜讯。这看似矛盾,但其实却千真万确。他要我们意识到:即使在这些处境中,天主也仍然形影不离。天主真的把我们当作他自己的儿女对待(希12:7)!如果天主临在在这些经历中,这意味着他能够利用这些似乎与他格格不入的现实,来帮助我们迈向更美好的生活。天主的意图不是要伤害我们。真实的情况是:只要有天主陪伴,即便是不幸,也能有助于生命的事业。“你们有意对我所作的恶事,天主却有意使之变成好事”(创50:20)。在这里,考验丝毫未被看作是天主拒绝或抛弃我们的标记,而是被看作迈向真幸福旅途的一部分,使我们不致沉醉于一种安逸狭隘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考验为我们开辟了通向更广泛共融的道路。
    另一个译成“惩罚”的词主要出现在先知书和圣咏中。它的首要意思似乎是:“通过接近某人,通过进入他生活的具体处境,来表示对他的关怀”。对这个词最普遍的翻译是“看顾”。总的来说,这个词指的是一种积极的事件。比方说,天主“看顾”了他的子民,为拯救他们(出3:16);他“看顾”了哈纳,她就生了一个儿子(撒上2:21);他将“看顾”信者,为给他们带来幸福(耶29:10,对比:索2:7)。在这些圣经篇幅中,译者们有时用诸如“关心、照看”等词来翻译希伯来原文。
    在其他地方,同一个词可能会带上消极的涵义。当天主“降罚”时,民族不忠信的领袖们将会一蹶不振(耶6:15)。天主将“惩罚”他人民的罪过(亚3:2,出20:5),其他民族的罪过(咏59:5),甚至所有地上居民的罪过(依26:21),让他们体验自身罪过所带来的后果。在这种情况下,译者们常常用“惩罚”来翻译原文,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并不是天主的基本意图有所改变,而是人的行为改变了。天主的介入对那些信赖天主的人们来说,是对他们最深渴望的回应,而对那些冻结在一种拒绝和高傲的封闭态度中的人来说,这种“看顾”将使他们装腔作势的空虚原形毕露。前者经历的是温暖而灿烂的火焰,而后者所经历的却是将他们愚蠢的选择化为灰烬的烈焰(拉4:1-2)。
    需要再次强调:天主的看顾本身是积极的。新约为我们提供了确凿的证据,因为天主的看顾归根结底是他圣子耶稣基督的临在,他来“不是为定罪,而是为救赎”(若3:17);在耶稣内,天主“眷顾并救赎了自己的子民”(路1:68;参阅1:78)。有一天,当耶稣复活了一位寡妇的儿子之后,人们高呼:“天主眷顾了他的人民!”(路7:16)。但对那些不肯放弃虚假生活的人来说,即使基督的来临也不算是福音;他们就像仆人们把主人的信任看作好像对他们的试探一样(参阅 玛25:14-28)。于是他们可能会把一种其实是成长的邀请、迈向更广泛的共融的邀请看作是一种“惩罚”。如果“天主所能作的只能是爱”的话,那么,我们仍然应该知道:这种爱有它令人不安的一面,因为它在我们面前打开了一种超越我们一切想象的伟大的生活。

  (连载三十五)
版权所有(c)  泰泽出版社
71250 Taize France

本文标题:找,必找到(三十五)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