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祈祷生活化


2002-11-15 09:26:35 来源:信德报(第170期)

       祈祷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该怎样祈祷?古往今来的教会圣人们莫不谈及这个问题,尽管各有所见,大意却是相同的,那就是人对天主的回应——或悔罪,或谢恩,或赞美,或祈求,心里怎么想嘴上怎么说,原本无一定的格式。如:亚巴郎的祈祷,耶稣的大部分祈祷,都很简短质朴。
    然而,天主的圣意是借着同一信仰与祈祷,形成一个民族。(见《教会宪章》二:9)“圣神住在教会内,又住在信友的心里”(格前三:16),“在他们中祈祷”(格前:一:4)。可见教会是个祈祷的团体,是天主圣神在指引我们祈祷。因此,教会才把祈祷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使命,每日每时在世界各地举行,并命她的成员不断地祈祷,以圣化他们的生活,进而圣化团体及社会。
    既然如此,那么作为耶稣肢体的每一个信友,在进入圣堂参予祈祷时,本应该怀着谦逊痛悔和感恩的心情,举心向上,把经文的要意同自己的感情结合起来,融合于团体之中,这样的祈祷才能中悦天主。然而正是在这“结合”的一环上产生了问题,而且由来已久,非常普遍,以致于形成风气,代代相传。
    实际情形是:一方面,有许多教友,特别是农村教会里,有相当一部分教友,他们的文化水平很低,有的干脆说目不识丁,但宗教热情很高。他们遵守从上代传下来的习惯,热衷于祈祷神工,常常跪在圣堂里或圣像前,公经一篇又一篇,玫瑰经一端又一端,(有一教友一天在堂里竟念了二十九份玫瑰经)抑扬顿挫,琅琅上口,然是好听。但由于不理解经文的意思,再加上这些文言经文本身就深奥难明,结果是念了多少年,几乎能倒背如流,要问念的什么,则不甚明了。这很容易形成口里念经心里分心,研诵经文变成了口歌。诵经篇目之多,时间之长,功夫之硬,精神难能可贵,但究竟能获得多少神益?恐怕就很难说了。
    另一方面,教会为了某个重要意向,常举行隆重的祈祷仪式;即使个人,为了一件要紧的事或遇到了难以承受的打击,可以向仁慈的天父倾诉一下,求他增加力量,这本来无可非议。关键是要有明确的意向,情真意切,全心对越天主。主耶稣在世时曾彻夜祈祷,圣人们也经常作长时间的祈祷,但他们的祈祷生动活泼,富有深义,令人感动,天主自然能俯听。
    然而我们普通教友,由于德行没有修到一定的程度,加之文化所限,对天主的认识没有那么深刻,不容易发出特殊的爱情,所以就私祷而言,一般不必作长时间的祈祷,而应该有啥说啥,言简意明。爱天主唯在实行,不在虚言。事实上,教会现已公诵的白话经文也是简洁明了,并且伴随着读经、默想和咏唱,显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这样的祈祷,既圣化了教友生活,也能中悦天主的心。
    然而最能中悦天主的,还是承行他的旨意,见之于行动,用自己的生活践行祈祷。简单的说,就是要象圣女小德兰那样,把自己一天内为了爱天主而所想所说所做的一切,无论大小巨细,全部献给天主。没有天主的相帮,人不能有所作为,更不能行善,这就是关键,是爱德的最充分的体现,也是天主最喜欢的。因为这里包含了对天主的爱慕、信赖、依靠。
    天主不怕我们卑微软弱,就怕我们不依靠他。人仗恃自己就会产生骄傲,而骄傲则是万罪的根源。现实情况正是如此。尽管有许多人善于念经,但却不善于奉献。念经的时候是何等的虔诚,何等的缺乏爱情,不唯天主不喜欢,就连教外人都看不惯。常听的两句话:“你还是天主教呢,你还一天天念经呢!”言外之意是白念了。确实白念了,因为有口无心,流于形式 ,并没有把自己的心交给天主,又怎能获得天主的恩宠呢?没有天主的恩宠,人是难以行善的。
    把自己的生活每天献给天主,就是往天堂上不断地积攒财富。信望爱三德,如同土地、树木、果实。肥沃的土壤是为了种树,种树的目的是为了结果,这爱德就是信仰的果实。人在世上不得享见天主的本体,不能懂透天主的奥妙美善,所以需要有信德。接着是盼望天主的救恩,盼望天国的来临,而进入天国非有礼品不可,这礼品就是我们的爱德的果实。人一死,灵魂肉身两分离,灵魂直接面见天主,信望二德再不需要,唯一能存留下的只是爱德的果实。难怪耶稣告诉我们,到世界末日他二次来临时,并不问我们念了多少经,却问我们给他吃了没有,给他喝了没有,给他穿了没有,他坐监我们去探望他没有。因为这就是爱德,是全部信仰生活的集中体现。耶稣就用这个标准来审判我们。
    许多教友可能不善于长时间地祈祷默想,但却会把自己的工作生活神工等等一切奉献给天主。至于祈祷,长短均可,必要时只须一句祷词:“耶稣,我把今天的一切全献给你,求你悦纳!”多么简单,多么直接,然而却是天主最喜欢的。
    让我们紧跟教会发展的步伐,由过去那种死板教条流于形式的“念经”,转变为伴随着每日奉献行动的简短直接的祈祷,让我们的祈祷生活化!
    我们的生活祈祷化!( 焦玉海)

本文标题:祈祷生活化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