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撒玛黎雅妇人的信仰历程(二)


2010-08-02 10:25:20 作者:赵建敏 来源:《信德报》2010年8月1日,22期(总第417期)

    上述历史背景揭示出来,皈依的信仰历程虽然开始时处于一种对信仰的冷漠状态,但这种状态并不是没有信仰的表现,相反因着人性骨子里所保有的源自对创造者那种至上神的期待。开始时对于信仰的冷漠状态常常是由于我们个人出生后的家庭、社会、文化、处境等因素造成人对信仰的这种冷漠。无论人对信仰如何冷漠,人性中仍然内在地蕴含着根本无法彻底清洗掉的源自创造主的精神性“血缘关系”。不论人受到何种程度的社会渲染,人源自造物主的这个根源根本无法斩断。正如撒玛黎雅人仍然自认为是以色列的后裔一样,人无论如何都会肯定自己的原始身份。这种对自己原始身份的肯定会有诸多不同的表达方式,例如承认有一个至高神,接受一个造物主,肯定命运之神,对上苍的崇敬,生命关键时刻对上天的呼吁等等。甚至对明晰的基督信仰的某种冷漠,也不失为对自己源自造物主之身份的肯定。恰如这位撒玛黎雅妇人起初对耶稣的冷漠并不是对自己雅各伯后裔之身份或自己期待默西亚之希望再或者自己朝拜雅威之敬礼的否认一样。人起初对基督信仰的冷漠同样并不否认自己源出造物主至上神的身份。对自己身份的肯定确认了人与造物主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都可视为接受耶稣的未来的预示。
    我们在撒玛黎雅妇人身上看到与基督信仰密切关联的三种预示。第一,肯定自己是雅各伯的子孙,亦即以色列的后裔。这预示着人对源自造物主身份的认同。基督信仰明确肯定了人的受造身份,并呼号此造物主为“我们的天父”。“天父”的称谓即是对人源出创造者至上神的信仰宣认。第二,期待着默西亚的来临。默西亚在以色列子民信念中是一位要恢复以色列民族辉煌鼎盛的伟人,是要由异族统治中拯救以色列子民的君王。这预示着潜意识中人对死亡之后的拯救的期盼。生活中人常常为现世各类需要、生存条件和期望所遮蔽,以至于人无暇或忘记自己死亡的最终命运,“倏忽然,不知死之将至”。然而,潜意识中死亡的定命常常会萦绕于人心,人会有意无意地感受到并试图去避开它。故此,潜意识中人会对死亡之后的拯救心存希望。这种希望即是对拯救者的期待。基督信仰明确了这种死亡后的拯救,并宣信“复活及死后的生命”。“复活及死后生命”就是基督徒对拯救者默西亚来临的期待。第三,她也朝拜雅威,而且是一直在革黎斤山上遵照自己祖上传下来的定制在朝拜雅威。以色列民族传统将“自有永有者”称为雅威。古希伯来文称呼这位“自有永有者”为YHWH或YHVH。这个名称只含辅音没有元音。犹太人要将这些辅音读出来,就必须加上元音,所以犹太人就将这个词读为YaHWeH(雅威)。犹太人为了表示对此名字的尊敬,平时并不按雅威这个词的发音读出,而是用“主人”(adonai)这个词的发音来读YHWH。只有在犹太历的七月初十,当大司祭进入至圣所时,才在约柜前正式读出这个词的准确发音。宗教改革时,马丁路德为将这个词从希伯来文翻译成德语,就不得不解决元音的问题,所以他极富创造力地将犹太人平时用的adonai这个词的元音嵌入YHWH,于是就成了Jahovah,英语即为Jehovah(耶和华)。圣经考古学发现了YHVH的正确发音及其真意是至高无上、独一无二的主宰。此渊源给我们揭示出人无论身处何种文化传统、祖传定制,在自己的传统中都有着一种朝拜雅威(至上神,唯一造物主)的精神敬礼。这种朝拜因着其根深蒂固的悠久传统有时会产生一种无意识地排他性。因此,撒玛黎雅妇人会很自然地宣称,“我们的祖先一向在这座山上朝拜天主,你们却说:应该朝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若 4:20)然而,耶稣却明确地告诉我们,“到了时候,你们将不在这座山,也不在耶路撒冷朝拜父。……然而时候要到,且现在就是,那些真正朝拜的人,将以心神以真理朝拜父,因为父就是寻找这样朝拜他的人。天主是神,朝拜他的人,应当以心神以真理去朝拜他。”(若 4:21-24) 耶稣基督的到来,就是“到了时候,且现在就是”,是所有人“以心神以真理朝拜”天主的时候了。可见,朝拜的敬礼不会因为发生在耶路撒冷或在革黎斤山就称为真正的朝拜,真正的朝拜是“以心神以真理朝拜”身为造物主、至上神的天主,只有这种朝拜才不是对信仰的冷漠。
    此外,面对撒玛黎雅妇人的冷漠,我们必须意识到是耶稣主动打破冷漠的僵局,开启了对话的大门并揭示出“以心神以真理朝拜”的真义。的确,无论我们以何种方式接受信仰,天主永远是向人启示自己的主动者。耶稣以“请给我点水喝”的请求帮助的对话方式开始了向撒玛黎雅妇人揭示信仰真理的历程。这种主动的方式甚至引起撒玛黎雅妇人的惊异,甚至责问!你一个犹太人,如何能够向一位素来与犹太人积怨颇深而且被你们犹太人视同异族的撒玛黎雅人请求帮助呢!显然,这种不期然的完全意料之外的请求,为撒玛黎雅妇人带来一种震撼。这位犹太人究竟意欲何为!
    在上述历史背景中来思考耶稣的这种主动性,就更加体现出耶稣那“我不是为审判世界而来,乃是为拯救世界”(若 12:47)的胸怀。这种主动性体现出来的是耶稣对人的爱。的确,为了爱人而不惜牺牲生命者,自然会主动打破那种历史的、文化的、传统的藩篱或不理解。这种爱不仅体现在十字架上,而且体现在耶稣的日常生活中。因此,耶稣拯救世界之爱必须在他整个的人生中去理解。耶稣拯救人的行动和爱是以整个生活为代价的,虽然十字架上的牺牲使此拯救达至顶峰,但不能忽略的是他的日常生活。无可否认,耶稣身为犹太人,自然也深受犹太人传统的影响和浸润,然而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超越犹太人鄙视撒玛黎雅人的习俗,从而采取主动请求帮助的态度,这正体现出耶稣要超越一切,包括超越他自己的传统“耶路撒冷”和撒玛黎雅人的传统“革黎斤山”而实现拯救人类的使命,也正体现出他那博大的爱,正揭示出他那“以心神以真理朝拜”雅威的真正朝拜的精神。故此,如果我们不仅要关注耶稣的死亡,同时也注目他的日常生活,这种爱和真精神就愈显伟大并且易于让我们效法。同时,耶稣所采用的主动方式也向我们揭示出基督信仰在揭示信仰真理时对其他传统文化所应有的态度。不错,基督信仰是真理,正如耶稣亲自告诉我们的,“我是真理”(若 14:6),然而,在如何揭示此真理时,我们采用的方式值得我们思考。耶稣的榜样告诉我们,真理自身却以请求帮助的方式出现!这正体现出真理的伟大!把握真理者,不一定要趾高气扬,以恩惠施与者的面目出现,相反,以谦虚受教、寻求帮助的态度,往往更容易打破文化间的隔阂与冷漠的藩篱。
    今日的多元化时代,在宣扬信仰真理时,耶稣的这种主动与请求帮助的态度值得我们在探讨真理时借鉴。耶稣主动打破犹太人与撒玛黎雅人的文化隔阂、宗教积怨、传统藩篱的事实告诉我们,在向人揭示真理时需要以善和爱为先导,需要仁爱在怀。教宗本笃十六《在真理中实践爱德》(Caritas in veritate)的语言次序为此提供了很好的注释。由于中文表达的习惯,中文翻译恰好颠倒了这个词序。在介绍“以心神以真理”朝拜雅威的信仰真理时,同样需要“爱和宽恕、牺牲自己、接纳他人、正义以及和平”(通谕 79节)。在上述历史背景下,耶稣的“请给我点水喝”恰恰完全体现了这种爱和宽恕以及对他人的接纳。
       (待续

 

本文标题:撒玛黎雅妇人的信仰历程(二)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